來源:來自網絡 2009-06-30 20:56:33
當幼兒第一次進入幼兒園,首先面臨的是如何適應集體生活,特別是進餐、午睡、入廁等生活自理的問題,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挑戰。同時,2——3歲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正在迅速發展之中,而生活自理活動充滿了精細動作的嘗試和練習。所以讓幼兒學做力所能及的事,不僅能幫助他們形成自我服務的能力,還能是他們在自我服務的過程中發展動作,體驗成功,增強獨立性,從而盡快的適應集體生活。心理學上說,孩子1歲半到2歲時就出現了“自己來”的發展需要。而對2——3歲幼兒我們如何關心他們,如何使他們在生活中學習,生活中成長是急待我們思考的問題。
當主題活動《我自己》開展中,我發現孩子們的自我服務意識已經形成,這一階段孩子們的情緒相對穩定孩子們與老師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他們已經非常依戀老師信任老師了,他們的生活已經走上正軌,這時候,老師在午餐時放手讓他們自己吃飯。但是我發現孩子們在吃飯時碗總會逃走,調羹的握法也是不一樣的,每當孩子吃飯時總要老師幫助糾正拿調羹的方法等但實際效果還是不大。
一天午餐的時間到了,老師照慣例來給陳思為小朋友喂飯,當老師拿起調羹時他奪過老師手里的調羹說:“我自己來”老師就鼓勵表揚他:“思為今天本領真大,要自己吃飯了”于是他一把握住調羹吃了起來,每次把飯舀起來吃時總吃到那么一點點米飯,有時還會把飯舀到桌上,老師看到了,手把手的教他正確拿調羹的方法可是一會兒又恢復原來的樣子了。
針對我班當前情況我預設了《自己吃飯真能干》的生活活動,學習獨立進餐正確使用餐具,我首先創設游戲情景,兔媽媽一家吃飯的情景,然后讓孩子說說,小兔是怎樣吃飯的?徐欣月邊比劃邊說“小兔子是這樣吃飯的,小腳并攏”小兔吃飯時坐在哪里?小手扶著什么?張詩妤說:“一只手拿調羹一只手扶好碗嘴吧湊上去吃。”調羹是怎么拿的?孩子們一時都說不明白,老師以兔媽媽的身份演示講解拿調羹的正確方法。然后請小朋友一起學小兔子吃飯,不要媽媽喂。,因為在吃的時候我在碗里準備了孩子們喜歡吃的爆米花,孩子們學小兔吃飯興趣很高,特別是拿調羹的方法,在兔媽媽一定要拿正確了才可以吃的要求下,有些孩子就很著急的舉起調羹問兔媽媽是不是這樣拿的,并不停的變換拿捏調羹方法,當兔媽媽說你拿的真好可以吃了后,開心的笑了并大口的吃了起來。對與個別拿捏不正確的孩子我也是耐心的手把手的進行指導。通過這次活動孩子們對午餐時的拿捏調羹的方法有了正確的理解,每當老師在午餐是只要說,我們今天學小兔子一樣吃飯,小兔子是怎樣拿調羹的呢,孩子們就會注意看自己手里的調羹,拿不正確的孩子就會自己糾正過來。
在這個同時老師注重家長的配合,對個別能力弱的孩子進行家訪了解孩子實際情況,與家長及時溝通,請家長在家也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并在家園互動欄里張貼家教知識《培養孩子的午餐習慣》
并通過《娃娃家》游戲,鞏固幼兒正確使用餐具,一手扶碗一手拿調羹,以及正確的姿勢吃飯。
在餐前活動是我們會讓幼兒念一些有趣的兒歌,比如:“吃飯啦,吃飯啦,大家都來吃飯啦小小手,真靈巧,扶住碗拿起勺輕輕舀慢慢送自己吃飯真正好”《啊嗚,啊嗚,吃個飽》手扶小飯碗,手拿小調羹,一口飯一口菜,啊嗚,啊嗚,吃個飽。這樣孩子在進餐時也進入兒歌情景吃得更香。
在非正式區角活動中為幼兒創設環境為幼兒提供動手練習的機會。我們在生活區中提供大嘴動物和大嘴娃娃,小勺食物,幼兒在給“娃娃”喂食的游戲情景中反復擺弄這些材料,有助于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以及自我服務技能的掌握。
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后孩子們午餐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往往是出現反復不穩定的現象。
“讓孩子自己來吃飯”這個工作并不是一朝一暮的事,而需要長期的堅持,尤其是家長配合。2——3歲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培養中因人而異,根據不同對象采取不同的措施,堅持正面教育,不斷予以鼓勵,根據年齡特點,堅持一致性和一貫性的原則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隨著孩子自理能力的提高,幼兒其他方面的能力得到相應的發展,總之,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習慣的培養,對智力、情感、獨立性、克服困難等能力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如何使2——3歲幼兒自理能力進一步得到提高還須要繼續探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上海市青浦區華新幼兒園 張利娟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