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6-30 20:42:22
上海市學前教育綱要中明確指出:“兒童是獨立的、發展著的個體,只有在主動活動的過程中,兒童才能充分體驗自身的存在價值,更好地獲得發展。”。因此,在教育活動中,必須把以幼兒發展為本作為教育活動的指導思想,要根據幼兒的興趣和發展特點實施教育。而提問設計正是反應教師教育的能力與藝術的一個方面,教師如何有效地設計教學中的提問,是開發幼兒智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等心理品質的有效途徑。然而長期以來,許多教師在幼兒教學活動中缺乏對提問的形式、內容、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偏重于教學提問的具體形式,幼兒被動地接受提問,這樣的提問也就很難體現它應有的價值與功能。在實踐中,我體會到以下幾種提問能較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一。引發討論的提問:
目前的提問模式化現象較重,千篇一律地“故事里有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這些問題對絕大多數幼兒來說沒有多少探究價值,不需要經過思維加工便能得到答案,幼兒也就沒有多大興趣。而引發探索討論的提問能激發幼兒的思維,使幼兒在相互討論中得出多種答案,以滿足幼兒的求知欲,如聽了故事“狐貍和兔子”后讓幼兒猜一猜故事里講了一件什么事,幼兒可根據故事的名稱猜想出很多答案,這樣既激活了幼兒的思維,又使幼兒對故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利于活動的進一步進行。再如“認識扇子”的科學活動,在幼兒直接感知扇子在夏天給人們帶來涼風時,提出“如果夏天沒有扇子會怎么樣?”“夏天除了扇子能使人們涼快外,還有什么辦法能使我們涼快?”等問題,讓幼兒去擴散、去討論,充分發揮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作用。二。激發幼兒想象的提問:
抓住作品中有利于幼兒想象的因素,對幼兒提出問題,引導幼兒積極思考、擴散想象,讓幼兒暫時擺脫文學作品原有的情節束縛,按照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問題,有利于提高幼兒思維的流暢性、敏捷性、靈活性,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促進幼兒個性化地發展。如學習故事“桃樹下的小白兔”后,老師問“假如你是小白兔,你還想把花瓣寄給誰?讓花瓣幫他做什么?”幼兒發言踴躍,有的說:“把花瓣寄給災區的人們,幫助他們消除災難。”有的說:“把花瓣寄給白血病患者,使他們有健康的血液。”還有的說:“把花瓣寄給老人,讓他們年輕長壽。”等等,孩子們都張開了想象的翅膀,去體會粉紅色的桃花瓣給人們帶來的歡樂和美好。三。便于換位思考的提問:
為了幫助幼兒正確理解真、善、美或假、惡、丑的形象,啟發幼兒把自己假想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去體驗角色的行為及其心理過程,有利于幼兒自主理解作品、掌握作品。如學習童話“狐貍和兔子”時,我問幼兒“假如你是兔子,碰到這樣的事怎么辦?”這一問題使幼兒馬上進入角色,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有的說“等狐貍睡著了,悄悄地從煙囪里爬進去,用電棒電死它”有的說:“請來好朋友,一起拿武器去對付狐貍。”等等,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學習主動性。四。探究性提問:
探究性提問是一種設置懸念,讓幼兒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或操作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以尋求答案的一種提問,例如:在一次常識活動中,幼兒提出了“為什么小鴨會游泳而小雞不會游泳?”對此,我引導幼兒:“小鴨和小雞的腳一樣嗎?”當幼兒通過觀察實物得出結論后,我又進而提出“為什么小雞的腳和小鴨的腳不同就不會游泳?”的懸念以引起幼兒的好奇,并在一只大木盆里裝滿了水,讓幼兒體驗五指分開劃水和五指并攏用手掌劃水的感覺,幼兒在積極的探究中終于找到了“小雞的腳沒有腳蹼,在水中不能產生浮力和動力,所以不會游泳”的答案。
五。雙向性提問:
同時,在教育活動中,不僅教師要善于設問,還應該鼓勵幼兒主動提問,因為幼兒的自主活動不是單獨的個體活動。如看圖講述活動中,讓幼兒說說哪一張圖片還不理解,哪一個問題還不明白,需要請同伴或老師幫助解答等。這種師生之間相互合作地開展講述、問答活動常常會給幼兒帶來積極愉快的情緒,可以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幫助教師針對幼兒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教學,同時也培養了幼兒好奇、好問、好學的良好習慣。
由此可見,提問是老師和幼兒之間的一種交流形式,是最常見、最直接的一種教育方式,也是激活、拓展幼兒思路的重要手段。因此,讓幼兒帶著問題自主的展開思維活動,積極思考,充分表達,是我們貫徹《綱要》精神,提高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幼兒活動的主動性發揮與適宜的提問是分不開的,在以后的教育活動中,如何設計提問還有待于我進一步地探索總結。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