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6-26 22:31:26
王懿榮發現的龜甲獸骨文字,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甲骨文。甲骨文字,是早于篆籀、早于青銅銘文的古文字。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之一。關于文字的產生,有著許許多多美麗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人類社會還處于荒蠻時代。那時候,社會上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人們要記住什么事情,就在繩子上打結。大事打個大結,小事打個小結。時間長了,只是依靠口耳相傳,許多的事情就很難說得明白。直到現在,世界上有些封閉落后的少數民族,甚至還在使用這種方法。
那么,文字是怎么產生的呢?按照民間老百姓的說法,那是一個名叫“倉頡”的人造出來的。軒轅黃帝命大臣倉頡去造字,倉頡不敢怠慢。他找了一間屋子住下,就關起門子專心致志地造起字來。好幾天過去了,他還是一個字也沒有造出來,這可怎么辦呢?這一天,他悶悶不樂地出了門,沿著一條小河盲目地走著。前面不遠處,一位漁夫挑著魚簍走來。擦肩而過的時候,一條魚兒從魚簍中跳了出來,在倉頡面前跳來跳去,沙灘上留下了魚的印記。倉頡突發奇想:一看魚的印記,就知道是一條魚兒,如果在沙灘上比著魚兒的樣子畫一個怎么樣?想著想著,倉頡俯身在沙灘上畫了一個魚形的道道兒,他又叫住那位漁夫,問他這是什么,漁夫一看笑了:這不是魚嗎?行!有門兒。這魚形的圖案就算是第一個字吧!
發明了一些字后,倉頡又轉向那些無法象形的東西。他把一個“人”字畫進一個方框內,大家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個“囚”字。他畫了一棵樹,旁邊又畫了一個人。有人稍一琢磨,就知道這是一個“人”在樹下“休”息……此后,倉頡造的字越來越多,逐漸為人們所接受。
這個故事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不光老百姓,就是文人墨客,也相信真有倉頡這個人。其實,倉頡這個人并不存在。世上的字是普通的百姓在日常生活勞動中發明創造出來的,不過,把它們集中在倉頡一個人身上而已。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發現過一些上古時期人類在巖石上刻畫的符號或圖畫。在出土的七八千年前的陶罐上,也常見一些圖案或者似字非字的刻畫。人類發明文字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不可能由一個人在一段時期內完成的。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在研究了甲骨文以后,認為它已經很成熟、很完備了。他認為,甲骨文從初創到成熟,起碼要經歷1500年以上。
要說甲骨文,先得說說人類初民對社會、對自然的認識。當時,社會生產力還十分低下,人們對世間萬物的認識十分有限。打個比方說,他們的智力,就如同當今一個幼小的孩子一樣。看見天上打雷下雨,他們就以為有一個人們看不見的神物在控制著。甲骨文里,“雷”字就是“雨”字頭加上四個圓轱轆。他們想象著:有一架其大無比的馬車,車轱轆在天上來回滾動,于是發出了巨大的聲響,不一會兒,雨就下來了……經歷地震洪災,他們又以為是上天在懲罰自己。于是,他們想象了許多怪異的猛獸,把它們鑄造在青銅器上,以之“辟邪”。在與自然搏斗中,他們的伙伴死掉了,他們以為是另一個世界在召喚死者……現在看來,他們是多么的可笑,甚至還會有人指責這些初民“迷信”!不要笑話他們,就像不要笑話我們身邊幼稚的孩童一樣。直到今天,不是還有許許多多的未知世界我們依然沒有弄懂嗎?
既然迷信,他們凡事都要占卜一下,預測一下兇吉。
又是一個大旱之年。天上的太陽如同一盆火,毫無遮攔地傾倒在大地上。河流干涸了,裂著橫七豎八的溝。田地里,禾苗全都旱死了,大地干裂了,如同冒了煙一般。人類最早的伙伴--獵狗餓死了。天上斷了飛鳥,地上沒了走獸。人們一群群地跑到河邊,對著天對著地長跪不起,他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下一場雨!雨啊,雨!你就是生命啊!
國王來了,身后跟著滿臉憂愁的大臣們。盡管鼓樂師們還是那樣賣力,把樂器奏得震天響;盡管舞女們強打精神還在拼命跳著,可是,誰也沒有心情去看他們一眼。巫師出來了。他穿著華麗而奇特的衣服,臉上畫滿了粗獷的花紋,充滿著神秘的色彩。當時,巫師是很受人們崇敬的。因為,只有他才可以與天神“通”上話。石頭壘成的簡單的祭臺上,擺放了一些極為簡樸的而當時也只能如此的被稱作“犧牲”的供品。國王朝巫師點了點頭,示意可以開始了。祭臺后面的巫師舞著手中的道具,跳起了怪異的舞蹈。很多東西可以用做道具,比如戈、盾、羽毛、牛尾,或者是樂器什么的。一邊跳,巫師嘴里一邊念念有詞。巫師的詞一般人是聽不懂的,因為那是在與“神”說話。終于,他的表演結束了。巫師虔誠地走到火盆前,兩個小巫捧上經過整治的龜版,巫師從火盆里夾起一塊燃得通紅的小木炭,朝著龜版背面已經鉆好的小坑坑里燙。龜版冒出一縷青煙,裊裊地飛向半空。稍傾,巫師把龜版翻過來,仔細地去辨認由于背面燒燙而產生的細小的裂紋。人們把豎的細紋叫做“兆”,橫的細紋叫做“坼”。這一橫一豎加在一起,就是占卜的“卜”字。這個“兆”字,直到今天,還有預先顯示的意義,不是有句話說“瑞雪兆豐年”嗎!
此時此刻,連國王都不敢出一口大氣,生怕是驚動了上天。沉悶的氣氛終于結束了。巫師把裂開細小紋路的龜版捧給國王看,并且指點著告訴國王說:三天以后,上天就會普降喜雨!國王高興地舒了一口氣。巫師莊重地把龜版捧好,拿出一把精美的玉刀,在這塊龜版上小心翼翼地刻下一句話:翌乙亥
雨。
國王親自參加的祭祀如此之隆重,以至一般的老百姓根本到不了跟前。直到祭祀結束了,跪在遠處的臣民們這才不約而同地歡呼起來,又是一陣狂熱的鼓與舞的交織……
其實,商代的甲骨文的內容無所不包:要去打仗,能勝與否?今年小麥,豐收與否?老天下雨嗎?有人進攻嗎?王后什么時候生孩子?是男呢還是女呢,等等等等。據著名甲骨學家胡厚宣先生研究,殷墟出土的甲骨有十五六萬片左右,甲骨卜辭上記載的內容非常豐富,有幾十個類別之多。再加上大量的遺址遺物的文化遺存,不但記載著大量的商代的歷史史料,就是商以前和商以后的好多古史上的問題,也可以從這里探求而獲得解決。隨著甲骨學研究的日益深入,上古社會的許多不解之謎被學者們一一破譯。甲骨學從“絕學”發展成為顯學,甲骨文走出了象牙塔,成了一門與不少學科搭界的邊緣學科。學者們普遍認為,研究甲骨學,必然會推動相關學科和輔助學科的同步發展。甲骨學涉及到的相關學科有:考古學、歷史學、文獻學、語言文字學、文學、歷法學、醫學、天文學、地理學、物理學、數學、生物學、農科學等。所以說,商代的甲骨文,簡直就是當時社會的一部百科全書。有專家認為,甲骨文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圖書和檔案。國家郵電部1996年9月2日曾經發行一套紀念郵票,名為《中國古代檔案珍藏》。其中第一枚郵票即為殷商甲骨文字。國際圖書大會把殷商甲骨文字作為會徽使用,足見其彌足珍貴!
參加過殷墟發掘的著名甲骨學家李濟先生在1977年于美國出版的英文版的《安陽發掘》一書中說,至少早在隋代,殷墟就被用作墓地了。證據表明,那時的人在埋葬死者時,便經常發現埋在地下的刻字甲骨。如果那時的一些學者像19世紀的古文字學家一樣有教養,而發現了這埋藏的珍品的話,那么,中國學者早在13個世紀前,就認識甲骨文了。因為,在發現的隋代墓葬上的回填土中,就有一些刻字的甲骨碎片。他的這一基本觀點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即在智力的發展中,都有其特定的階段,并遵循著某種規律性。就像西安兵馬俑的發現一樣,偶然存在于必然之中。直到今天,不要說小屯的農民,即使一般人之中,可以系統地辨識甲骨文的也不為多數。19世紀末甲骨文被認為是一個重大發現,這個發現與其說是偶然的,還不如說是學者們不斷努力的結果。李濟在這部書中還指出:1899年發生的甲骨文被認定的事,是有長期的學術準備的。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