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6-24 06:51:16
日本曾放出口風:21世紀頭50年要獲得30個諾貝爾獎。日本能否做得到,時間自會證明。不過,從實際情況來看,日本“科技立國”正在從孩子抓起,“30個諾貝爾獎”的希望在未來。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家境多么不同,孩子們的好奇心都是一樣的。這種好奇心如果受到鼓勵,可能引導一個人走上從事科學研究的道路。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所教授高橋正征說,高中一年級的時候,他的作品“沙丘植物研究”曾獲一年一度的學生科學獎,從此,他迷上了植物生態學,一生探究植物奧秘。高橋說,在日本,不少研究人員都有年少獲獎的經歷。
以高橋所獲得的學生科學獎來說,從1957年創始至今,它已經度過了46個春秋。然而,今年與往年不同的是,過去歷屆學生科學獎均由民間主辦,今年則是由負責制訂日本科技政策的國家機構———科學技術振興事業團親自上陣。學生科學獎的獎金也大幅增加,最優秀的內閣總理大臣獎從5萬日元升到50萬日元。
按照日本媒體的說法,這一變化說明,日本政府對“科技立國”從孩子抓起的認識更明確了,實際行動的力度也增加了。
設立學生科學獎有3個目的。首先,通過學生的創造力透視日本教育的現狀,學生創造力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第二,讓先進技術與實際相結合。學生科學獎除了傳統的化學獎、物理獎、數學獎和生物獎之外,為了適應IT革命的需要,又增設了“解決獎”。與其他各獎項不同的是,“解決獎”強調的是在問題已經存在的前提下,用計算機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例如制作檢索軟件。設立“解決獎”,可以考查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鼓勵學生到最新的IT領域去弄潮;但更重要的是,鼓勵學生從身邊的事情做起,讓先進的信息技術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第三,讓學生與科學家直接對話,樹立成為科學家的遠大理想。日本不少學生屬于追星族,其主要原因就是歌星球星曝光率高,他們身上的光環靠的多半是媒體炒作,科學家則是默默地奉獻,不為人知。
日本國土狹窄,人口眾多,資源匱乏,走“科技立國”的道路是日本的既定國策。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經濟低迷,產業空洞化,不良債權困擾加劇。不少專家認為,目前走出困境的最好辦法是開發高新技術產業。這次學生科學獎的變化及其他一些相應措施正說明了日本對孩子所寄予的厚望。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