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 2009-06-16 17:14:26
聰慧大腦的3個秘密
擁有聰慧的大腦是我們每個人的夢想,高速運轉的大腦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我們對大腦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它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那么,聰慧的大腦有著什么樣的秘密呢?聰慧大腦的3個秘密
聰慧大腦的秘密:
一、反應迅速;
二、注意力品質好,能高度集中;
三、記憶容量大,能儲存豐富的信息;
反應迅速,通俗地講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這孩子很機靈”,對事物的反應很敏銳,思維速度快!近年來,世界醫學界研究發現,大腦細胞膜中結合的n-3脂肪酸越多,感覺思維越機敏,記憶速度越快,反應越迅速。
注意力品質好,指的是注意力能高度集中,這是一個人學業優異的必要條件之一。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大部分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孩子上課時注意力都不容易集中,而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都能認真聽課和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原來,這些注意力容易集中的孩子的大腦的細胞同步性功能相對更好,也就是說,當他們的大腦細胞處于思維活動中時,能調動更多的細胞同時參與,所以思維的效率更高。
記憶力容量大,指的是能記住更多的東西,或記得更牢。研究發現,大腦的網絡越豐富,即腦細胞數量、腦細胞之間的樹突和突觸的數量越多,大腦的腦細胞之間的聯系就越多,記憶容量就越大。所謂樹突,是指大腦細胞上面伸展出來的枝杈;突觸則是這種枝杈與枝杈之間的聯系。孩子患多動癥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大腦細胞膜中的脂肪的成分不好。
脂肪為什么如此重要?原來,大腦有60%是由脂肪構成的,脂肪和其代謝產物深刻地影響著腦細胞的構造,影響著腦細胞上的樹突和突觸結構的多寡。脂肪的合理攝入對胎兒大腦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實驗證明,大腦細胞膜磷脂中結合的n-3族脂肪酸越多,大腦細胞膜的流動性就越好,就越容易伸展出更多的樹突,形成更多的聯系,大腦網絡也就越豐富。
科學家的最新研究也發現,人的大腦狀態無時無刻不受到飲食中化學成分的影響,科學合理的營養可以提高大腦的智商。胎兒的大腦發育在母親的子宮里基本完成,所以,懷孕期的婦女如獲得了科學合理的營養補給,就能使后代有一個高智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提出了孕期要進行“營養胎教”的說法。
豐富的環境塑造聰慧的大腦
一項研究表明:腦力活動在刺激智力發展的同時,能使大腦結構發生變化,也就是促進大腦細胞之間建立新的連接,甚至刺激大腦生出新的腦細胞群!在伊利諾伊大學,由威廉·T·格里諾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將大鼠放在3種不同的環境中喂養。
第1組:1只大鼠住1個籠子;
第2組:2只大鼠住1個籠子;第3組:許多年輕的大鼠住在1個有玩具、有腳踏車的大草場似的籠子里——類似1個“老鼠的迪斯尼樂園”。接下來對3組大鼠的大腦的復雜程度進行比較,看到的情形令人驚訝!在“到處是游戲和歡樂的迪斯尼樂園”僅僅呆了4天的那群大鼠,它們的大腦開始發瘋似地生長——突觸的密度和樹突的長度都快速地、彌漫性地增加。格里諾博士在測試這些大鼠做迷宮和其他游戲時,也發現生活在“迪斯尼樂園”中的大鼠完成得更好。
實驗表明,動物處于適宜的刺激性環境中,它們的每一個神經元(細胞)都會建立許多新的聯系,形成更多的“突觸”,長出森林般茂密的樹突。它們的大腦還增生出新的血管,以便運輸更多的血液和氧氣滋養高度活躍的腦細胞。另外,它們神經元的圓形胞體也出現了膨大
上述的事實證明了營養和環境刺激對胎兒大腦發育的重要性,但是,一些人質問到:胎兒真的能聽到聲音嗎?他們認為,胎教是無用的。其實,這是因為他們對胎教知之甚少。近20年來,許多發達國家如美、日、法、俄等國家的產科醫師在研究胎兒醫學的基礎上,使用B超、胎兒鏡、腦電圖等先進科學儀器進行檢查,證實了孕24周后的胎兒有了聽覺功能,并通過實驗發現出生后的嬰兒對宮內曾經聽慣的音樂有記憶的表現。
例如,早在1985年,英國最權威的科技專業期刊——《英國婦產科學雜志》第92卷,就發表過一篇題為《胎兒能聽到聲音和學習嗎?》的醫學綜述。該綜述通過回顧30多篇發表過的相關醫學實驗報告,證實了孕24周后的胎兒確實能聽到傳入宮內的各種聲音,并且出生后對在宮內多次聽到的音樂有再認的表現。由于這些文章在我國只被產科的一些有英文閱讀能力并對之有興趣的醫生所了解,而媒體并沒有接觸到這些學術報告,所以,許多媒體對孕24周后的胎兒已有聽力的事實還存在認識上的錯誤,對源于既非產科又非胎兒醫學專業的人在無實驗根據的情況下宣稱的“胎兒沒有聽覺”的理念進行傳播,造成一般人的誤解,使國內外的醫學和聲學界學者,對宣稱“胎兒沒聽覺”的專家產生有關其知識水平的置疑。
回顧科學的胎教,我國醫學界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從南到北就有許多醫科大學的基礎醫學教授和產科臨床主任醫師,在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方面做了許多工作,獲得了不少肯定結果與優生效果。國家科委“八五”攻關胎教科研課題的主持人劉澤倫,通過與北大醫院、人民醫院的產科和B超室的教授合作,從子宮內收錄外界傳入的音樂、機器噪聲,同時記錄胎兒的胎動、胎心率和呼吸相應的變化,有力地證明了胎兒不僅能聽到聲音,而且對舒緩輕柔的音樂有安逸的表現,對噪聲則表現為躁動不安。出生后的嬰兒聽到原先在宮內聽慣了的音樂時,會停止哭涕而轉為安詳地入睡或進入安靜狀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宋偉炳教授、賈曉芳主任醫師,在1985年就對胎教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進行了研究。其結果證實:在聽覺功能和腦干聽覺通路上,進行音樂促進的嬰幼兒,其神經功能發育優于未接受過這種刺激的嬰幼兒。
臨床醫技高超、醫學知識廣博的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婦產科主任醫師郎景和教授,在1988年1月9日《北京科技報》第4版上,發表了《“胎教”大有可為》的文章。針對社會上缺乏科學與實驗根據的“胎兒無聽力”的傳言,國內著名的研究胎嬰幼兒生長發育的北京協和醫院兒科主任醫師鮑秀蘭教授,在1988年《北京科技報》上,發表了《胎兒能聽到聲音》的文章。同年2月6日,《北京科技報》第4版上還發表了北京醫科大學人民醫院產科主任醫師萬煥忠教授的《人工喉使胎兒受驚》的文章,介紹世界各國產科醫生根據滿24周胎齡的胎兒已有聽覺功能的事實,使用小如剃須刀的叫“人工喉”的電動發聲器,看胎兒聽到聲音時的驚嚇反應來了解其神經發育情況的案例。
上述國內外的研究成果證實,胎兒不但能聽到聲音,還有一定的記憶力!
胎教兒的優異表現不僅科學研究得出了胎兒有聽力及記憶力的結論,一些胎教試驗中胎教兒的優異表現也雄辯地說明了胎教的作用。原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胎教研究中心主任劉澤倫教授帶領的研究小組,就進行過不少這樣的實踐。該小組在北京隨機選擇220名孕婦,分為2組,都在飲食上保證供給胎兒足夠的各種營養元素,但在此基礎上給予不一樣的干預,具體如下:
第1組孕婦:給予DHA和環境刺激。在胎齡6個月至生產共4個月期間,該組孕婦補充富含DHA的飲食或營養品,并在胎齡滿6個月,胎兒有了聽覺、視覺和觸摸等感覺后,向宮內透入合適的音樂和光亮,及觸摸胎兒身體。
第2組孕婦:不添加DHA,只給予環境刺激。在懷孕滿6個月后每天定時地給予適宜的音樂、光照、撫摸刺激。
第3組(對照組)孕婦:不進行任何孕期干預(以全國新生兒行為神經科研協作組的《中國12城市正常新生兒20項行為神經評價》的表現和數據為準)。之后將這3組孕婦所生的新生兒進行比較,比較時間分別是出生后12~14日齡和25~28日齡,比較項目是新生兒20項行為神經測評,測評人次是440人次,結果通過統計學檢驗后顯示:第1組新生兒的得分遠遠優于第2組和第3組,而第2組新生兒的得分又優越于第3組對照組的得分。(具體的得分情況,在該項實驗的報告《胎兒大腦促進方案臨床實驗報告》中有詳細說明)
此外,天津醫科大學第一中心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趙忠禎教授,用同樣的DHA和方法,給孕婦做營養和環境兩方面的胎兒大腦促進。結果該孕婦所生的嬰兒經兒科專家做體格和智力測評,證實比對照組的嬰兒優越許多。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