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6-06 14:50:15
訓練寶寶的飲食習慣要趁早,從一開始的自己握著奶瓶喝水,再改以鴨嘴杯、吸管杯吸食,最后用水杯喝水。循序漸進并及早讓孩子學習自己來,不僅有助于寶寶的肌肉發展及獨立性,而且提早讓寶寶脫離使用奶瓶的習慣,也可預防奶瓶性齲齒的發生。
案例
仔仔已經一歲半了,有一次媽媽參加同學會的時候,發現幾個同年齡的小孩早就會用手捧“娃娃杯”自己喝水,可是仔仔還只曉得捧奶瓶“咕嚕”、“咕嚕”!于是媽媽對著仔仔說:“你看,蕙蕙的杯子真漂亮,仔仔是不是也想要呢?”仔仔開始對這“捧杯喝水”的畫面充滿羨慕。同學會結束后,媽媽帶著仔仔去商店,讓他挑選自己喜歡的娃娃杯。這個杯子讓仔仔愛不釋手,媽媽也開始鼓勵仔仔,自己捧著杯子喝水、喝果汁,漸漸脫離了使用奶瓶。但是仔仔晚上臨睡前那頓奶,還是離不開吸吮奶瓶的習慣,媽媽只能順其自然、慢慢訓練了……。
飲食訓練對寶寶的意義
在寶寶成長過程中,隨著年齡的成長飲食習慣也有所不同。譬如由母奶變成嬰兒奶粉;液體食物變成半固體食物。而食器逐漸從奶瓶變成杯子;從吸吮變成咀嚼。食物除了滿足寶寶口欲、飽足感及攝取營養的目的外,另外一項重要的意義就是要如何訓練寶寶自己進食,學習獨立。
長庚醫院嬰兒室主任黃基家表示,寶寶6個月大時手部肌肉逐漸發展及抓握協調性佳,此時,除了媽媽喂寶寶喝奶外,也可以嘗試握著寶寶的手,讓他嘗試自己扶著奶瓶喝奶或是喝水;也可以嘗試逐漸脫離奶瓶,在父母的協助下用鴨嘴杯、小杯子等學習杯喝東西;到快l歲的時候,寶寶的眼睛和手、手腕、手肘之間有了很好的協調,就可以用吸管杯或自己抓住杯子兩邊或杯子的握把喝水,到了快兩歲的時候,寶寶已可熟練地自己用手抓住小杯子喝水。
家長如果能夠及早讓孩子使用杯子喝水,對于l歲左右幼兒的身體發育,以及提升認知能力都有幫助;經常含著奶瓶喝奶不僅妨礙寶寶正常活動,也會減少他語言學習的機會,且將來容易出現齲齒問題。
當然,要寶寶割舍奶瓶,或是訓練新的飲食習慣,在這學習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許多問題,如拒絕用杯子喝水或將水倒的滿地都是,這時,父母最好能多花些時間耐心地開導,才能幫助寶寶學習。
奶瓶>>學習杯>>杯子--進階訓練
從寶寶吸奶開始到學會自己進食,一天天的進展,是多么令人開心的一件事啊!然而寶寶的飲食訓練是有順序的。黃基家醫師說,根據孩子的年齡發展,提供他不同的飲食訓練,從奶瓶、吸口杯、鴨嘴杯、吸管杯到用杯子,循序漸進,越早訓練對于孩子的咀嚼能力及吞咽能力是有幫助的;而越接近大人的飲食習慣,也越能減少寶寶對父母的依賴,學習獨立。
至于如何依據寶寶的年齡進階訓練?以下詳細說明。
奶瓶
從寶寶出生開始,無論是喂母乳還是喝配方奶粉,都會用到奶瓶,所以“奶瓶”可說是寶寶的第一個飲食工具。其材質有分玻璃或合成樹脂材質,而奶瓶奶嘴選擇彈性及造型模擬母親乳頭的,可促進寶寶唾液分泌,幫助上下顎、臉部肌肉的發育,都是較優的喂食工具。在寶寶還小時,大多由媽媽手持著奶瓶喂寶寶喝,當寶寶6個月大時,手部肌肉逐漸發展健全,就可以訓練寶寶自己拿奶瓶了。但該如何訓練呢?
1.訓練抓握力:首先可以在喂奶的時候,幫助小寶寶把手放到奶瓶上,訓練他的抓握能力,但是要注意奶瓶的溫度適中,以免燙傷寶寶。
2.套上把手:家長也可以買有把手的奶瓶,幫助寶寶將手扣在把手上訓練抓握,讓他慢慢學習著自己喝奶,也作為學習使用杯子的開始。
3.由少到多:可以先用小奶瓶或奶瓶只裝少量的水,讓寶寶試著用手扶著喝;當然,剛開始的幾次,媽媽一定要在旁邊看著寶寶,因為萬一寶寶的手無力讓奶瓶掉落時,媽媽也可以及時扶住。
此外,在寶寶學會自己拿著奶瓶喝奶后,家長也要注意寶寶喝奶的姿勢,因為有可能會造成一些危險,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