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家長幫社區 2009-05-15 11:00:03
戴醫生從來沒有碰到過如此盡責的父母。
母親是家庭主婦,全身心照顧兒子是理所當然。父親擁有自己的生意,竟然也盡量縮減工作時間,一有空就回家幫老婆教兒子。
這個15歲的青少年,看來并沒有什么不妥之處,就是有點兒蒼白,好像沒精打采的。但是他似乎不反對回答戴醫生的每個問題,只是有點兒偷工減料,每句話只說一半,可省則省。
戴醫生很快就察覺,這年輕人并沒有表達自己的需要,他的父母卻是那樣努力地隨時做他的后備,為他完成每一句沒有完成的話。
父母的積極與兒子的消極,剛好形成對比。
父親說:“兒子的幾位老師都說我兒子沒有問題,問題出在我們身上,因此我打電話到學校,要求老師準許兒子延期交功課……”
兒子忍不住插嘴:“交不了功課,應該由我自己向老師交代。”
父親說:“如果問題由我們而起,就應該由我們改善。”
父母的愛子之心,令人感動。但是如此“慷慨赴義”的父母,卻是罕見。
戴醫生問年輕人說:“我看得出你的父母很為你著想,但是愈是負責的父母,就愈會養出不負責任的孩子,那是一個很奇怪的道理。你知道我在說什么嗎?”
青年望了戴醫生好一會兒,戴醫生以為他一定說不知道,誰知他斬釘截鐵地說:“一針見血!”
青年人的交談就是這樣奇妙,當你覺得無從入手的時候,突然又有意想不到的反應。關鍵在于雙方都要有足夠的空間。什么是“足夠的空間”?空間是一種適當距離、一個交談的舞臺,讓人有喘氣的余地,才會自由交流。很多渴望與青年子女溝通的父母,只求交流,卻沒有準備一個交流的空間,結果一個追一個走,使溝通變成一種壓力。
當然,溝通的內容也是一個重點。你越把他看做是有大智一般地說話,他也越會顯得具有智慧;你越把他當做小孩子一般地教訓,他便越顯得沒有腦筋。
這個道理,父母不難理解,只是身在其中,往往看不到重點!「改鸽m然同意要給兒子適當空間,卻總是無法不習慣性地不斷糾正兒子。
母親說:“我知道要讓他有自主的機會。但是當我們看到不良行為時,應該立即指正,還是要過后找機會告訴他?”
戴醫生問:“怎樣算是不良行為?”
父親指著兒子說:“例如你看他這個坐姿,是十分不正確的,我們應該叫他坐好!”
戴醫生趕快看看這青年的坐姿有多“不良”,但是戴醫生看他除了垂頭喪氣外,并沒有什么不妥。反而聽了父親的話,戴醫生與這青年都不約而同地立即坐得正正的,不敢彎背。
戴醫生這才發覺,這對夫婦的眼睛完全離不開孩子,孩子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每一個表情,都逃不過父母的觀察。每個可以教育孩子的機會,他們都不想錯過。
這對父母的苦心經營,讓我們每個聽到的人都十分感動。無論他們怎樣筋疲力盡,他們仍是覺得不足。
母親渴望親子,青年人卻需要學習離開父母的懷抱。這個矛盾,任何課程都解決不了?珊芏喔改覆恢,孩子是不能老活在父母關注的范圍內的,否則他就很難自立,父母就要永遠為他負責?峙逻@個結果,是父母不愿意看到的。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