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09-04-29 09:47:01
望子成龍的殷殷期望、缺乏兄弟姐妹的親情溝通、繁重的學習壓力……孩子太需要心的交流和溝通。許多父母常常忽視了這一點,而只關注孩子的學習,只看重每次考試的分數,卻不知道這樣做會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所以,許多的孩子便變得不愿和父母說話,變得不聽話。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又怎么不會和父母心生隔膜呢,又怎么不會產生不聽話行為呢?
許多父母雖與孩子朝夕相處,卻對他們并不了解。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就很難有效地應對孩子的不聽話行為。父母要想在糾正孩子的不聽話行為上取得有效的成果,首先得親近孩子,取得他的信任,走進他的內心。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訴說,讓孩子體會到關愛和溫馨,從而對父母更加親近與尊敬。這有利于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有利于父母對他們的不聽話行為,進行明確的教育和指導。
教育專家指出:消除孩子的不聽話行為,就是不斷消除和孩子誤解的過程。傾聽孩子的弦外之音,可以增進溝通,促進理解。一個孩子就是一個世界。父母們都應學會傾聽,傾聽他們的話語,傾聽他們的心聲,傾聽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和對未來的夢想。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子走入孩子的心靈深處。
那么父母應該如何放低姿態,來傾聽孩子的心聲呢?
1)尊重孩子的所有感受
父母應安靜、專心地傾聽,但不給予評判。父母可以不接受孩子的不聽話行為,但必須要接受和尊重孩子的感受。例如,他可以告訴父母他對小伙伴有多生氣,但父母不能允許他通過嘲弄或打人來表達他的生氣。
2)向孩子顯示你正在聽他講
父母的關注鼓勵著孩子向自己的父母表達想法和感受。父母應停下正在做的事情,轉向他,保持目光接觸,并仔細地聽。同時還要通過點頭或不時地“嗯……,是的……”等來顯示父母對他的注意。
3)告訴孩子你所聽到的以及你的想法
不時地總結、重述或復述孩子所講的關鍵內容,包括他的感受以及導致這種感受產生的情境原因。僅僅傾聽和理解是不夠的,父母還必須用語言對他所說、所想及所感的事情做出反應。但盡量不要逐字地重復孩子的話,應使用相似的語言來表達相同的意思。
4)學習傾聽孩子的話語
多數人都習慣說話,不習慣聽話,尤其是父母面對孩子,更是滔滔不絕,要他做個“聽話”的孩子。不聽孩子說,怎么知道他在想什么?不聽孩子說,又怎么能了解他、管教他?所以,爸爸、媽媽想要有個聽話孩子,必須先要“聽”孩子說“話”。要養成傾聽孩子說話的習慣,并不很困難,只要告訴自己“少開尊口”,耐心傾聽,就可以了。
5)用鼓勵、說理代替責罵
長期責罵孩子,孩子就會把“懶得理你”掛在嘴上,當孩子以這種對抗的態度對待父母時,其實他對爸媽的失望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了。因為,長久以來,他和父母溝通不良,干脆“免談”。
面對不聽話的孩子,父母只有放低姿態,才能和孩子建立良好溝通;面對不聽話的孩子,父母只有走進他們的心靈,才能找到不聽話的癥結所在。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