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教育 2009-02-19 09:59:36
1、合理調整低年級幼兒的作息時間。
科學實驗表明:小學低年級的幼兒上課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一般是15分鐘,高年級一般是25分鐘,而實際中每節課都是40分鐘。對于低年級幼兒來說顯然是不公正的,也是不科學的。尊重科學,減緩幼小銜接的“坡度”,小學應專門為小學低年級幼兒設計作息時間表,科學合理安排幼兒的一天學習,注重動靜結合。
2、小學要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學習與借鑒學前教育。
首先,要重視環境創設。
在幼兒剛就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布置一個充滿童趣又能體現小學生學習環境的小天地,減少幼兒離開幼兒園的心里反差。
教師可在墻壁上張貼一些畫著學生課外活動的圖片,時刻讓幼兒有一種奮發向上的動力。把拼音卡片貼到顯眼的地方,讓幼兒時刻不忘學習的內容,找來幼兒(也是一年級學生)自己畫的畫,張貼在學習園地里,用他們做的手工作品布置教室,讓幼兒一開始就有參與感。還可設立了生物角,擺上幾盆花呀、草呀,設立了圖書角,放上有趣的連環畫。這樣幼兒一跨進教室,感到既陌生又很熟悉,既整潔又漂亮,讓他們的心里埋下喜歡上學的種子。
同時學校應盡量配合幼兒長期在幼兒園生活而形成的習慣。例如允許幼兒有更多的自由空間———適當調節課堂節奏,課間上廁所的時間較自由,配合多種的課間、課外活動;在學習上,暫時降低難度,以減低新生的壓力,以縮短幼兒到新學校時產生焦慮、緊張的時間,從而讓他們盡快適應小學的學習節奏和方式。而且學校還要注意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氛圍,融洽的師生關系,寬松,愉快的學習氣氛,讓幼兒感到在一個文明,安全,和諧,愉快充滿愛與尊重的良好精神環境中生活,例如小學教師要研究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注意關愛每位學生,尊重理解他們學習、生活上的個性化要求,盡可能地與每位學生交流和溝通,增強親和力,在對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行為規范的要求上切忌簡單急躁,要循序漸進,自然養成,對孩子多些理解與寬容。這對幼兒的發展將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其次,培養幼兒團體歸屬感。
小學校必須抓準時機,恰到好處地引導幼兒:
(1)讓其確定自己的身份,簡單來說就是讓他們知道自己已經是一名真正的小學生了,激發幼兒的自豪感,從而主動去熟悉學校。
(2)應創造更多的機會讓老師和新生互相認識,鼓勵幼兒與其他人接觸交流,培養團體歸屬感。
(3)利用集體活動,用活潑的形式告訴幼兒自己是幾年幾班的學生,以后的身份就是班上的一分子,在外代表著這個班。糾正許多孩子普遍存在的“講的能力強于傾聽的能力”等毛病,學會與人合作。
最后,重視游戲,幫助幼兒積累各種各樣感性經驗。小學教師應多研究學前教育學及其心理學,了解幼兒年齡、心理特點,順應他們的特點在教學中要善于將游戲引入課堂,注重形象、直觀教具的使用,力求把難以理解的內容變為通俗易懂的內容,把幼兒的興趣引導到主動學習中去,主動建構學習,使幼兒順利度過不適應期
3、與幼兒園取得聯系,掌握幼兒的適應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計劃,指導家長一起幫助適應不佳的幼兒,使他們盡快度過適應期。
相關文章:幼小銜接中家長的角色更重要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