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現代教育報 2008-12-11 11:03:51
“藍天工程”博覽課擴充了現有課堂資源,拓展學生學習領域,加強課內外的融合,為學生創設廣闊的社會學習空間,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豐富、學習形式更生動、學習模式更立體化,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這正是新課程背景下新教學觀的體現和提升。
以學科挖掘為推進形式,促進學科知識的深層探究。學校在選擇課程內容時,不但要注重體現教學需求,而且還要對學科知識進行深層挖掘。例如,語文學科結合初中課文的課程要求以及學科知識的拓展目標,以語文教材中的名篇《阿長與〈山海經〉》、《背影》等為切入點,設計了“感受大師風采”活動,并精心設計了課程方案,組織學生參觀文學館;貋砗筮M一步利用網絡資源,讓學生搜集材料進行深入研究。
以學科聯動為推進策略,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要為學生營造和諧、民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作為教師必須樹立大資源觀的理念,具備合作、融合的能力,學科整合就是最好的合作形式。在陶藝村的實踐活動中,歷史和美術學科提出了“學習陶藝發展歷史,體會勞動創造文明,感受陶藝魅力”的活動主題。
以挖掘學校資源為載體,體現自身地域優勢和特色。學校有著特有的地理優勢和文化資源,開展了古詩文朗誦、孔廟拓展學習等國學教育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民族責任感、自豪感和愛國之情,豐富德育的內容,增強德育的實效,而且通過活動,學生能夠更加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古人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及處世為人,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
各方聲音
中國郵政文史中心主任蔡文波:
我們都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人,知道課堂教授的是比較抽象的知識。利用社會資源來融通知識,讓知識變成自己的,社會大課堂的意義正在于此。
眾所周知,郵票是一個國家的名片,郵票的設計、發行時間及選擇,有很強的藝術性。此前,很多學生根本不知道有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F在,東城區中小學生走進博物館,他們會了解到許多東西,進而衍生出對郵政和郵票知識的進一步探求,希望他們中有人能參與到這項事業中來。
西中街小學校長馬丁一:
在“藍天工程”博覽課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有了極大收獲。課堂內外的融合,使學生對世界有了多元的認識,獲得了嶄新的發展空間,也讓教師增加了知識的儲備。
在開課過程中,教師們多科聯動,多方位利用社會資源,都促進了教師資源觀的轉變與提升,這種大資源觀進而促進教師形成大課程觀。由此,教師既加深對課程內容的挖掘,增加了學科教學能力,又促進了專業化發展。
在上課過程中,學生們走出課堂,放眼社會,激發了對學科知識的興趣,提高了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積極實踐、主動發展。
丁香胡同小學四(3)班李嘉逸:
以前,我根本不知道郵票有這么多學問。老師帶我們到郵政郵票博物館參觀后,同學們都很興奮,有好多問題。老師讓我們自己組成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題目進行研究。我研究的是中國第一套奧運會郵票,這讓我對奧運更加了解。我喜歡和同學們一起到博物館,大家可以一起探討問題。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