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家庭教育-中小學生家長》 作者:劉崇福 2008-08-29 09:40:45
在孩子們真正獨立踏上社會之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無疑是最主要的教育手段。然而,有不少家長卻認為只要把孩子送進好的學校,就為孩子的教育投上了加強險,由此忽略了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再加上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就業壓力和行業競爭加劇,很多家長更是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了學校,自己忙于工作,甚至與孩子相隔兩地,一年見不了幾次面。孩子沒有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思想上與心靈上都不健全,于是就造成了學校埋怨家長、家長又抱怨學校的尷尬局面。
不可否認,學校教育對人才培養起著主導作用,學生通過學校教育學習文化知識,懂得紀律規范和勞動義務,接受團隊精神和優秀品質的培養。但由于教育體制的限制,即便現在倡導素質教育,升學的壓力和競爭也并沒有減輕,因此,學校仍過分強調書本知識和應試教育的重要性,對于學生的動手能力、特別是對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顯得捉襟見肘。傳統的灌輸式教育依然是學校教育的重頭戲,這對學生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
由此可見,學校教育并不是萬能的,其中的缺陷需要靠別的教育形態來彌補,其中,家庭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家庭是孩子們成長中的主要場所,家庭成員的素質和教育手段影響著孩子的為人原則和方式,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如何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效結合、達成一致,并探索建立起一種有效的溝通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
那么,兩者究竟該如何配合呢?以下是一點粗淺的看法。
首先,要培養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模式。這就要求家庭成員之間要養成經常溝通交流的習慣,以理性和理智的方式處理家庭矛盾,欣賞孩子而不是強加暴力和壓力。學校在對孩子進行文化教育的同時,也要善于針對每個孩子的特點,發掘他們的潛力,培養他們全面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
其次,要建立穩定高效的合作機制和溝通渠道。要充分利用家長會、家訪等有效直接的途徑,爭取家長對學校教育工作和學生學習任務的支持與配合,并通過這些途徑,掌握學生家庭的基本情況,解決特殊學生的實際生活困難和心理障礙等。經過雙方的溝通,學校與家長雙方可以就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諸多方面達成共識。
最后,要探索更多的新形式來促進家校合作。已經有學校嘗試定期邀請家長參與課堂活動和課外活動,甚至邀請部分有條件的家長做班會主持。還有教師已經利通過互聯網與家長建立了更多直接有效的溝通渠道。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與學校之間一定可以找到更好更有效的合作途徑,共同為孩子的培養擔負起自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