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07-12-26 16:59:52
父母是人生的啟蒙老師,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兒童性格、道德品質、理想情操的形成都與父母的教育息息相關。但現實的家庭教育中,往往缺乏父親的參與,研究表明父親角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一位科學育兒熱線的工作者在談到自己的工作時感嘆說,自其科學育兒熱線開辦以來,95%以上的咨詢者均為孩子的母親,很少有父親打進熱線咨詢育兒的問題。對100位父親的調查顯示,有65%的父親承認沒有做到經常與孩子進行溝通。東北師范大學兒童發展與教育中心分別從日常生活、學習生活、學校生活、休閑以及其他五方面,隨機調查了長春市3-13歲兒童的父母共360人。結果發現,在這五方面,特別在與母親角色參與程度的比較中,父親角色參與明顯不足。在學前兒童中,父親對“你每天陪伴孩子多少時間”的回答與母親的回答相差懸殊,30.4%的父親承認自己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不會超過1個小時,而只有5.7%母親有類似的答案。
好父親應陪伴孩子成長父
母對孩子的教育存在角度、內容、方式等方面的差異,而就是這些教育的差異性才使父母從互補的角度對孩子產生不同影響,父母角色缺一不可。
就交往的內容而言,母親;ǜ嗟臅r間照顧孩子的生活或輔導孩子學習;父親則花較多的時間與孩子游戲。
就交往的方式而言,母親更多地摟抱孩子,與孩子進行一些親昵的活動;父親則更多地與孩子一起玩耍,做一些較劇烈的、冒險性較強的活動。
就情感而言,母親使孩子更可能擁有細膩的、豐富的情感,而父親會促使孩子表現得更堅毅、果斷、深沉。
另外,父母教育的這種差異性也會影響孩子性別角色的確立。孩子能分別從父親和母親那里觀察、模仿并學習到合適的言行舉止,順利形成性別角色。現代科學在探索兒童心理發展的過程中發現,當孩子進入幼兒期后,他們便開始把注意力轉向父親,開始對父親那粗獷的形象感興趣,并需要從父愛中感受力量和剛毅,而且這種需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日益明顯。美國1998年6月的《父母》雜志中,曾有過一些具體的描述:父親跟母親是不同的,父親更愛與寶寶玩鬧,對寶寶的推動作用更大,對寶寶的約束更多,使寶寶更接近社會,為他走進現實世界作準備。
可見,現代父親既是一個承擔“養家糊口”重要職責的家庭成員,更是一個孩子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他人”。如果父親角色缺失,會使兒童生活的家庭環境不完整,也有可能造成其心理發展的缺陷。
提高父親角色的參與
改善父親角色參與要從社會、家庭以及父親自身這三個方面入手。
社會方面父親應獲得如母親一樣的養育孩子的機會和權利。社區可以為父親提供一些學習如何為人父的機會,丈夫可以陪同懷孕的妻子上生育預備班或者讓父親在孩子出生之前或之后觀看如何更好地為人父的錄像;或者開設父親課堂,專門為父親講授如何為人父的知識、經驗、技能,等等。另外,我們還可以借鑒西方國家的一些做法,采取一些具體的措施讓父親擁有一定的時間參與孩子的教育活動。在西歐的一些國家如瑞典、挪威、丹麥,婦女生育孩子以后有產假,而父親也獲得了相應的“父親假”,即讓父親有機會從孩子出生時就開始享受與孩子在一起的樂趣,從孩子“哇哇”墜地開始就不自覺地去了解孩子,體驗為人父的喜悅,而不是僅能在中午休息的時間或下班以后到醫院或回家陪伴孩子。瑞典政府自1991年以來就允許父親每年請假2天去訪問孩子的學;蛲袃核蛘叱鱿瘜W校舉行的活動。
家庭方面母親的態度、家庭生活的和諧程度、婚姻的滿意度都會影響父親的角色投入或參與水平。相關的一些研究也證實了這一觀點。如,對婚姻現狀持滿意態度的父親在妻子懷孕的時候就開始投入到育兒工作中去了。另外,父親參與水平高低可能取決于家庭婚姻關系的支持力度。所以,提高父親的參與水平,要考慮到母親的態度和婚姻的滿意度等因素。
父親自身父親要提高自身的育兒技巧,這是改善父親角色參與的前提條件。父親要有科學的育兒觀,要掌握教育孩子的途徑?梢詤⒖枷铝袔c:盡可能參加家長會;多角度多途徑了解孩子,如從孩子的社會交往對象、從孩子的情緒變化、從孩子的日常學習生活等方面,以及通過書本、專家講座等途徑了解孩子的特點、規律;主動與母親配合,協同教育孩子;做孩子的玩伴,讓孩子愉快地、不知不覺地受到良好的影響。
父親要更多地給予孩子時間和關懷。每天都花一定的時間與孩子交流,可以是幾十分鐘,也可以是十幾分鐘;要盡可能陪孩子一起游戲;要經常撫摸孩子,讓孩子知道父親是關心他的,對于孩子來說,父親的一個擁抱、甚至一個微笑都是世界上最令人愉快的事情;盡可能爭取機會與孩子一起旅游或外出,甚至僅僅是去超市或在家附近散步,對孩子來說都是一段愉快的時光。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