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吳祚來系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者 2007-12-14 09:52:27
實際上,父母對新生兒的愛是一回事,對新生兒的呵護與教養卻是另一回事,前者要的是一顆愛心,后者要的則是耐心與知識,甚至是技能。人類最大的學問與最幸福、最神奇的事情,莫過于哺育新生兒了。
我們的父輩生養我們的時候,完全是自然狀態,村莊里還有接生婆,勞動女性幾乎都是自然順產,甚至有的孩子是母親在田里勞動時生下來的。現代的城市女性則多是剖腹生產,而且母乳喂養也越來越少。由于醫療事業的進步,嬰幼兒成活率也大幅度提高,但各種健康與早期嬰幼兒養育問題也隨之出現。比如說,我的孩子6年前出生時,家人當晚卻不知道孩子生下來很快就會要喝奶的。到了第二天清晨,才到附近商店里買到鮮奶,解了燃眉之急。如果醫院在孩子們的母親定期體驗時,向孕婦們派發一些生育常識與清單式的必備用品,可能情形就不同了,各個家庭就會按必備用品清單來準備母子生活必需品。
當然,如果有詳盡的《準媽媽手冊》向準媽媽們派發,也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而對那些條件落后地區的準媽媽們,則需要醫護人員或志愿者們開設準媽媽課堂,使她們對新生兒養育具備基本知識,這些知識應該是科學的,而不是傳統經驗式的。
一位旅居加拿大的中國母親在我的一篇關于嬰幼兒教育的文章后面跟帖說:我確實覺得中國的育兒方法有些問題,最深的體會是月子的一些概念與方法有些是偽科學。老聽中國人說母乳不夠,其實是方法不對,結果把母親養的胖胖的,孩子卻沒有奶吃。我先是按中國方法喝各種發奶湯,沒用。后根據加拿大資料的建議,從母乳不夠到奶多得用瓶裝冰凍起來---結果我的孩子在七八個月時的米糕都是用母乳拌的,不用水。實際上,是用合理的物理刺激自己的身體,增加了母乳的分泌。
這位身處異域文化圈的母親親身感受到了傳統經驗育兒的缺陷,只有通過科學的方式,才能促進新生兒的健康。其實,家長們最害怕的是孩子遭到意外傷害,比如燙傷、電擊甚至高樓墜落,這些意外傷害屢見報端。在我家當家政的小女孩的姐姐小時候就因為對桌上的碗好奇,導致滾燙的粥灼傷了半邊臉,造成終生遺憾。為了防止孩子意外燙傷,我們家盡可能不喝開水,以礦泉水代之,而且主動讓孩子用小手去碰桌上的熱飯碗,使他對這類東西保持距離,有一種痛感體驗。
還有就是讓孩子對高空有一種畏懼,抱孩子到陽臺,看他對窗外有無畏懼,我們發現只要用語言誘導,兩歲多的孩子就會對高空產生畏懼感,只要他產生這種情感,發生高樓攀爬的可能性就會小得多。
孩子3歲多的時候,我們對他睡覺時打呼嚕有點奇怪,但并不在意,后來在孩子姥姥的提示下才去醫院進行檢查。原來,孩子打呼嚕可不是小事情,可能是鼻中腺體增生,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影響孩子身體發育與智力成長,我們盡快聯系醫院做了手術。我打電話問一些已有孩子的朋友,他們幾乎都知道這種病癥,說是一種常見病,而我們兩口子卻一點也不了解。
所以,為人父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僅僅有愛是不夠的。如果說要培訓,也得有幾門必修課程,比如兒童心理、兒童營養、兒童安全、兒童健康與常見病防范等,如果沒有做父母的常識,最直接的受害者是孩子。
對準父母進行教育與培訓,我們并不希望政府部門直接干預,通過辦證的方式去實行,而是希望民間組織,比如婦聯、媽媽協會、母愛志愿者還有婦幼保健機構去完成,既要發放母親手冊,組織觀看有關知識錄像,有可能的話還得有知識問卷,因為這不僅僅是對準父母負責,更是對即將出生的孩子與國家的未來負責。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