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13 15:11:39
幼兒交往障礙成因及其心理輔導策略
[摘要] 幼兒交往障礙是學前期孩子存在的問題行為之一。造成幼兒交往行為障礙的原因有不良的家庭生活和交往方式、幼兒先天條件的限制、不良的后天交往體驗等。針對幼兒交往障礙的心理輔導要遵循體驗性、活動性、滲透性和等待性原則,具體方法包括發展性優化輔導和矯正性輔導。
[關鍵詞]社會性發展;交往障礙;心理輔導
一、問題提出
交往能力是未來社會個體發展必須具備的能力,是現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之一,能否順利地進行社會交往反映了個體社會適應能力的高低,決定了個體的生存質量。每一個人都要在社會中生活,就需要與他人建立人際關系,交往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只有通過交往,人們才能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協調彼此之間的關系,達到共同活動的目的。[1]因此,交往能力的培養是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也明確指出: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其社會性發展的基本途徑。幼兒在與成人和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也在學習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不斷發展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會性發展對幼兒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歐洲著名心理分析學家阿得勒認為,假使幼兒未曾學會合作之道,他必然會走向孤僻之途,并產生牢固的自卑情緒,進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幼兒的交往范圍,限制其社會性發展。[2]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我們會經常看到幼兒為了得到自己喜歡的玩具而與同伴爭吵,甚至出手打人;有的孩子在力所能及的事情面前退縮,能做的事情說“我不會,我不能”;遇到陌生人就害怕,不和同伴、老師說話,到了新的環境難以適應。對幼兒問題行為發生情況的觀察也發現不參加活動、不回答問題、打架、爭吵、要強、碰不得等交往障礙行為在當今幼兒身上普遍存在,教師們也普遍反映每天處理幼兒間的矛盾和摩擦的頻率較高,因此牽制了教師大量的精力,同時幼兒交往障礙行為反復多次的出現,也非常影響班級友愛和諧氣氛的營造,甚至導致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關系的緊張,因此有必要探討幼兒交往障礙的成因,并提出解決的策略。
二、幼兒交往障礙成因
(一)不良的家庭生活和教養方式
現代人大部分住在單元房內,單元式的住房環境客觀上阻礙了幼兒與同伴的接觸,造成幼兒外出與同伴游戲玩耍的困難。家庭中所擁有的現代化娛樂和游戲設備基本上能夠滿足幼兒娛樂活動的需要,但卻難以讓幼兒產生積極地尋找與同伴交往的動機與興趣。在教養方式上,成人事事處處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的各種需要幾乎是無條件滿足,使得幼兒的自我意識很強。而家里總有人陪兒童游戲,也使孩子難以產生尋找同伴一起游戲的愿望。此外,家長還不讓幼兒和同伴一起玩,因為當孩子間發生矛盾時,一是怕自己的孩子吃虧,二是當看到孩子不能協商解決矛盾的時候,家長會不由自主地直接介入到孩子們中間去解決問題,反而會帶來更大的矛盾和不良的后果,于是有的家長為了圖“省事”,寧可讓孩子呆在家里。
(二)幼兒先天條件的限制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們自出生就有先天性的氣質差異,雖然這種差異沒有好壞之分,但卻有著顯著的行為差異,如有的氣質類型在現實生活中往往表現為缺乏自信,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與人溝通。[3]同時,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孩子由于在個體健康上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失聰和口吃的幼兒不能清楚地用語言表達,難以與人溝通;有身體殘疾的孩子,其活動行為受到一定的限制,缺乏廣泛與人交往的機會,其交往技能的學習必然受到阻礙。這些生理有缺陷的孩子,在心理上也存在一定的自卑感,會主動逃避與他人接觸和交流。
(三)不良的后天交往體驗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良的交往體驗也會造成其交往障礙。[4]如有的幼兒主觀上是很愿意與別人交往的,但是由于交往的方法不合適,因而經常與同伴產生矛盾沖突,遭到同伴拒絕,多次不良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產生自卑心理,長此以往就會產生不愿與人交往的消極態度。在幼兒園里,有些教師因為自己的個性特點,缺乏與幼兒積極溝通的熱情,態度冷漠,其態度和行為也勢必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幼兒長期處于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必然會效仿。還有的教師對于如何培養幼兒的交往行為以及對于幼兒出現的交往障礙問題如何教育,不僅經驗不足,而且方法、策略不當,不能給予幼兒科學的引導和幫助。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