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13 15:05:01
二、第二途徑——家庭教育為輔從教多年深深感悟,影響幼兒分享品質的養成不只是幼兒園教育,家庭教育更是幼兒重要的成長環境。它無時無刻不在發揮著教育的功能。
因此,我們可以打破關起門來孤軍作戰的局面,與家庭建立起新型的合作伙伴關系,為幼兒吸收分享精神提供多方面的信息。
1、提倡科學的教養方式家庭是幼兒受教育的第一場所,家長的教養態度、教養方式將會對幼兒產生直接的影響,但若家長持嬌慣溺愛的教養方式,對幼兒“獨”的行為總是一味地順應,如家中所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都歸他一人所有,則會助長并強化自我中心化的行為,易形成極端的眾人為我的心理定勢。因此家長應該重新認識愛幼兒的真諦,改變溺愛嬌縱的教養方式,運用獨特的親情紐帶,進行適當的行為練習。如幼兒手里拿著一大罐薯片,家長可以對他說:“你有這么多的薯片,你給每個人分一片。”家長還可以帶幼兒去玩蹺蹺板,并讓他感受一個人是玩不成蹺蹺板的,一定要兩個人一起玩才行,使幼兒初步形成玩具大家玩的概念。
2、營造幼兒的交友環境現代家庭結構越趨縮小,同時居住環境也趨向于封閉,獨生子女獨門獨居成了現代家庭的主要特征,客觀上造成了幼兒因缺少同伴交往而表現出的“自我中心”傾向。他們無法體會同伴間“分享”帶來的愉悅,所以根本就不知道該如何去與人分享。皮亞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體的同伴沖突是兒童發展社會視角轉換能力的必要條件,是使兒童擺脫自我中心的前提。”因此,家長可以采用“請進來,放出去”的交往模式(請些同齡伙伴到家或鼓勵幼兒走出家門),可有效地彌補客觀因素導致的不足,有助于幼兒的分享行為得到產生、保持和發展。
3、采用合理的強化手段由于幼兒孩子受自身年齡的限制,理解能力差,只有通過各種活動及與同伴交往,在獲得真實感受和體驗的基礎上,才能理解行為的意義,并通過結果的反饋來強化或調整行為。因此家長可以嘗試用結果反饋法讓孩子去移情體驗“分享”給別人帶來滿足后的喜悅。如:當幼兒把餅干分給爺爺吃時,爺爺應毫不推辭地高興接受,并給予肯定。當家長吃東西時也應分給幼兒并告訴他:有好吃的要大家一塊分享。
家長還可利用幼兒游戲中發生矛盾的機會,讓幼兒體驗不“分享“所帶來的不良后果。對幼兒偶發的分享行為家長要及時給予表揚鼓勵以強化其分享行為。受傳統的教育觀念影響,家長認為孩子的教育都屬于學校管教師管,隨著社會的發展,幼教改革的實踐證明:只有通過家園攜手,共同以適當的方法引導幼兒,在主觀上讓幼兒產生分享的內在動機與愿望,使幼兒的分享行為更加穩定、自覺,在客觀上建立合理的分享規則,使幼兒的分享行為更加規范、有序,才能讓幼兒最終自覺產生分享行為。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