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21 08:56:28
產后媽媽一定要多注意休息這是很必要的,一旦讓“媽媽手”上身,就有吃不完的苦頭!其實,媽媽手是通俗的說法,泛指因為拇指肌腱受傷的患者,須留意預防重于治療,就能免于“手無縛雞之力”的辛苦過程。提到“媽媽手”一詞,就會直接聯想到手腕和大拇指的疼痛,到底媽媽手是哪條肌肉生病了?媽媽手就是肌腱炎,最常發生在大拇指和手腕的交界處有一個腱鞘,剛好把兩條肌肉包在一起,一條是長的拇指外展肌;另一條是短的拇指伸肌。
一、橈骨腱鞘發炎的原因
造成媽媽手的原因,是因為大拇指過度使用,使得伸肌和外展肌動作很多,所以容易有發炎情形,除此之外,和懷孕后期時身體所分泌的松弛素也有關。曾清祥院長表示:“懷孕后期到生產前,母體為了讓生產更順利,身體會分泌出松弛素,讓全身韌帶變得比較放松,手部也有許多韌帶肌腱,因此,平常可能做同樣分量的工作不會受傷,但此時因韌帶較松弛,就容易傷及肌肉及腱鞘。”
1.短時間大量使用拇指
產后一步入新手媽媽階段,就有許多工作要忙,不管是擠奶、喂奶、換尿布、洗衣服和洗奶瓶,短時間內拇指的工作量大增,加上身體中松弛素的作用尚在,“這段時期真的非常容易受傷,可見產后媽咪的辛苦。”
當然,除了產后媽咪之外,還有許多情況也會受傷,其中以運動傷害最常見,保齡球、乒乓球和高爾夫球,這些大量使用拇指和手腕的運動,也容易傷到同樣地方,或是有人健身的方式不正確,肌力尚未練足就用單手做伏地挺身,也會因發炎而疼痛。
2.動作太快?姿勢不正確
許多剛上任的新手媽媽,容易手忙腳亂,很多事情都急急忙忙地做,常以不正確的姿勢用力,或為了求快,以手指施力,就很容易“媽媽手上身”,不可不慎。舉例而言:媽咪要拿很多物品進房門,卻剛好聽到寶寶在哭,沒有蹲下身再依序拿取,直接用拇指的力量把所有物品提起來,這個動作就非常容易受傷。“產前,媽媽會小心留意彎身姿勢,拿取東西時也會放慢動作,并懂得利用到手腕和手臂的力氣協助,但因照顧新生兒較忙亂,未注意姿勢就很容易受傷。”但仍要提醒,即使媽咪使用正確的姿勢,如果用到拇指的次數太多,還是會受傷喔!
3.為什么不是“爸爸手”?
近年來越來越多爸爸積極參與育兒工作,因此門診中也出現一些認真的爸爸會手腕痛,但“橈骨莖狀突腱鞘炎”為何俗稱媽媽手,而非“爸爸手”呢?根據學者所做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女性在不用力的狀態下,拇指側兩條肌肉的位置,與手腕連接的角度比較大,結構上拇指基部所連接的腕骨和橈谷的位置比較彎,因此肌腱伸展較為費力,像有阻礙卡住一般。在每次動作的過程中,肌腱所承受的壓力都比男性做同樣動作來得大,因此若男性和女性以大拇指做相同頻率和幅度的動作,女性會比男性容易受傷,也許,這是此疾病一直以來被稱為媽媽手的原因喔!
二、臨床上多合并癥狀
媽媽手好發于手腕和大拇指處,許多媽媽都是合并許多手部的疾病,痛得很厲害時才就醫。
手部的關節、軟骨和韌帶很多,有時不能靠一般觀察,即可判斷出是哪里出了問題,必須經過仔細的理學檢查,才能找出真正問題,對癥下藥。比如說,如果媽媽們在做手部活動時,并沒有明顯的疼痛;在理學檢查時,甚至可以對抗醫師所給予的阻力,那并不一定是媽媽手的肌腱炎,可能是更深層的骨頭間韌帶問題,因此確定診斷是非常重要的。
1.腕隧道癥候群
上班時必須長時間使用計算機的族群,可能會患上腕隧道癥候群,此癥狀常常和媽媽手合并出現。腕隧道癥候群患者的前3指半,經常會感覺到酸麻,或是做小的精細動作時,手指會突然沒力氣。
2.手指關節炎
經常被混為一談的,還有手指的關節炎,患者只會感覺手腕和手指都很痛,光聽癥狀其實很難區別,臨床上要很仔細分辨,可能是單一關節或整個拇指關節發炎,發炎受傷的地方若不同,醫師治療方式也會有所改變。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