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20 13:41:07
女人們經歷過一次懷孕的過程,和一個劇痛的分娩經歷。對此,身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么,媽媽們產后身體會發生哪些變化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皮膚、體形等外表的變化
妊娠期,許多準媽媽的皮膚上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色素沉著,下腹部出現妊娠紋。在產后,下腹正中線的色素沉著會逐漸消失;然而,腹部出現的紫紅色妊 娠紋會變成永久性的銀白色舊妊娠紋。腹部皮膚由于受妊娠期子宮膨脹的影響,彈力纖維斷裂,腹肌呈不同程度分離,在產后表現為腹壁明顯松弛,但在6~8周后 會有所恢復。
女性產后,由于體內雄性激素驟然恢復正常,刺激頭發脫落,表現為產后容易掉頭發。
由于產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新媽媽的面部易出現黃褐斑,而且絕大多數女性的身體在生過孩子后會發生明顯變化,如腹部隆起、腰部粗圓、臀部寬大。
乳房的變化
當孕婦成為新媽媽以后,乳房的主要變化就是開始泌乳。產婦的乳房通常于產后即開始充盈、變硬,觸之有硬結,隨之有乳汁分泌。產后乳房的變化會衍 生出一些問題,如產后乳腺炎通常發生在產后第10?14天,尤以初產婦多見,主要發病原理是產后身體抵抗力下降,易使病菌侵入、生長、繁殖。其治療一般采 取臥床休息、熱敷、水分攝取及抗生素治療。如癥狀非常嚴重,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另外,新媽媽的乳房可能有下垂現象。有些媽媽以為乳房下垂是由于哺乳而造成 的。其實,乳房的變化是懷孕造成的,并不是哺乳的緣故,只要用合適的乳罩支撐,并注意鍛煉胸大肌是可以逐漸改善的。
子宮的變化
懷孕期間,母親身體的各個系統為了適應胎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必須進行一系列適應性生理變化,以子宮的變化最大。懷孕前子宮只有梨子般大小,而等到妊娠足月,子宮會變得像個大冬瓜。當胎兒和胎盤娩出以后,子宮會立即收縮,逐漸恢復到正常大小,這個過程稱為子宮復舊。
子宮恢復的快慢與產婦的年齡、健康狀況、產程長短、分娩方式、分娩次數,以及是否哺乳都有關系。一般來說,由于胎兒的娩出和胎盤的剝離,在子宮內膜的表面形成了一個創面,需要等到產后6周,即42天以后才能夠完全愈合,這時候子宮也基本上能恢復到非孕期的狀態。
分娩后,子宮頸呈現松弛、充血、水腫狀態;至產后1周左右,宮頸外型及內口恢復原形;2周左右內口關閉;4周恢復正常大小。由于分娩挫傷,子宮頸會由未產時的圓形變成橫裂口。
會陰部的變化
順產媽媽的外陰,因分娩壓迫、撕裂而產生水腫、疼痛,這些癥狀在產后數日即會消失。
初次分娩的產婦在進行自然生產的時候,由于會陰部位比較緊、胎兒頭圍較大,以及助產操作等因素,容易引起會陰撕裂受傷,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 生,很多媽媽會做一個會陰側切手術。因此,當分娩結束后,做過側切術的新媽媽需要注意會陰部的護理,保持會陰部的清潔和干燥,避免傷口感染。
在產后,新媽媽的**腔逐漸縮小,**壁肌張力逐漸恢復,產后出現的擴張現象3個月后即可恢復。如經過擠壓撕裂,**中的肌肉受到損傷,其恢復需要更長的時間。另外,產后需要及時通過一些鍛煉來加強彈性的恢復,促進**緊實。
腰腿痛
許多產婦分娩后或多或少都會感到腰腿痛。這是由于妊娠期間,胎兒的發育使子宮增大,同時腹圍也變大,重量增加,變大的腹部向前突起,為適應這種 生理改變,身體的重心就必然發生改變,腰背部的負重加大,所以孕婦的腰背部和腿部常常感到酸痛。到了分娩的時候,產婦多采用仰臥位,產婦在產床上時間較 長,且不能自由活動,而分娩時要消耗掉許多體力和熱能,致使腰部和腿部酸痛加劇。
另外,坐月子期間,有的產婦不注意科學的休養方法,種種情況都可能引起產婦在產后感到腰腿疼痛。產婦在產后感到腰腿痛一般屬于生理性的變化,是可以恢復的,如果疼痛不見減輕,相反逐漸加重,就要請醫生及時醫治。
排尿的變化
在孕期,婦女的體內滯留了大量水分,所以產褥初期尿量明顯增多。另外,有些新媽媽還出現了尿失禁的現象。導致尿失禁的內因是女性尿道相對比較短,外因是生產時胎兒通過產道,使得膀胱、子宮等組織的肌膜受傷、彈性受損、尿道松弛而失去應有的功能。
因此,產婦應避免過早勞動,注意預防便秘,還要有意識地經常做縮肛運動,慢慢恢復盆底肌肉的收縮力,一段時間后失禁便會自行緩解、消失。如果情況仍未好轉,則需要到泌尿科或產科求診。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