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2015-12-24 00:35:29
該做的入園準備工作我都做了,為什么到入園時孩子還是大哭?
入園給孩子帶來的是雙重挑戰:陌生環境+親子分離。常用的方式,包括提前帶孩子參觀幼兒園,給孩子講描述幼兒園生活的故事,甚至陪園,其實能做到的都只是幫助孩子熟悉新環境,了解新的生活規范,但并不能消除親子分離造成的焦慮。
對孩子而言,即便是去過100次的地方,若是要和爸爸媽媽分開,焦慮總是難以避免。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專家斯坦利·格林斯潘的研究發現,3歲左右的孩子,幾乎每隔15分鐘就會找一次親密看護人。這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哺乳動物的本能:和媽媽分離達到一定時間和空間的邊界后,就需要重新回到媽媽身邊,汲取安全感,補充能量。
可是當孩子上幼兒園之后,從過去可以隨時回到爸爸媽媽懷抱的習慣,突然變成一整天都看不到家人的新狀態,想想看,這樣的巨大變化,會造成怎樣的心理壓力?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的哭鬧、焦躁,甚至表現出劇烈的抗拒,都是正常的。
可以說,分離必然造成焦慮,甚至帶來巨大的傷痛。無論你的前期準備多么充分,無論孩子的個性多么開朗活潑,這種“傷”都無法避免。當孩子在幼兒園門口摟著你的脖子大聲嚎哭,這并不說明你的準備工作做的不好,也不代表你的養育方式出了問題,更不表示孩子有什么性格缺陷。
反而是那些一直不哭鬧的孩子更應該引起注意,不哭鬧并不代表沒有負面情緒,很有可能是孩子不肯或不能表達自己的情緒。這些負面情緒在背后積壓,當孩子遇到新的挫折時,可能會引起更大的爆發。
分離焦慮必須經由分離才能解決,但如何對待孩子因為分離產生的情緒十分重要。我們以往對待分離情緒的態度,往往會走向兩個極端。
第一,無視情緒。
認為既然孩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都會哭,那就不用管他,哭夠了就好了。
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常見的轉移注意力:“你看你看,那個玩具多好玩啊。”
講道理:“小朋友都要上幼兒園的。不上幼兒園就不能學新東西,認識新朋友。”
否定情緒:“有什么可哭的,幼兒園多好玩啊。”“你看,那個小朋友就不哭,比你勇敢。”……
這些方法,都是事實上的對“分離”的不作為,任由孩子獨自處理自己的情緒。
第二,害怕情緒。
在孩子的眼淚和哀求面前一次次妥協,要么延長陪園的時間,要么在送園路上與孩子反復糾纏,要么干脆同意“今天不去了,明天再說。”
與前一種態度相反,“接納情緒”是如今得到很多父母認同的觀念。然而面對始料未及的孩子情緒大爆發,面對無休止的眼淚和“媽媽你讓我做什么都行,我就是不要上幼兒園”的懇求,父母往往也陷入巨大的無力感,除了把孩子久久地摟在懷中,也不知道怎么辦才好。
當我們能夠理解分離焦慮產生的必然性,對孩子因此爆發的負面情緒也就能有更適合的應對方式。在送園的時候盡量做到態度明確,果斷分離,就算是一個良好的開始。
送園
“我知道你和我分開很傷心,
但我相信你會在幼兒園順利度過一整天。
我一定會按時來接你。”
如前文所述,無論你之前做過多么精心的準備,都很難避免送園時的揪心場面:傷心落淚、嚎啕大哭、摟著媽媽脖子不撒手、對媽媽拳打腳踢……此時,請先深呼吸!
無論孩子表現如何,送園時都不宜展開拉鋸戰,而是把握以下三個原則:
1.大人要表現出鎮定和輕松,你的焦灼會讓孩子更恐懼與你分離。雖然我們知道這很不容易,但卻至關重要。
2.與孩子擁抱告別,并告訴他:晚上一定來接你。如果孩子摟住不放或者拳打腳踢,要不生氣地,溫和和堅定地拉開孩子的手,把他交給老師。
3.果斷離開,不停留。
既要有明確的態度“果斷分離”,又要確保高質量的“親密重逢”,兩方面協力,幫助孩子療愈入園焦慮帶來的傷痛。
和孩子分離的時候,父母首先要平靜和鎮定。你應該不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建議了。很多幼兒園在與新生家長交流時也會建議父母要堅定地把孩子交到老師手里,然后就果斷離開。不過,分離僅僅是第一步,之后的重逢也十分重要。很多時候父母只記得“要放手”,忽略了重逢時候對親密關系的修補和對傷痛的療愈。
你也許會說:什么重逢?不就是到時候去接園嗎?不,接園的重要意義,絕不僅僅在于“我們又見面了“。我們強調高質量的親密重逢,更多是在情感層面與孩子的再次聯結。因分離而缺失的能量和造成的傷痛,要在重逢時給孩子充分的彌補。
《游戲力》一書中提出了”蓄杯理論“。作者科恩博士曾在文章中說:”每個寶寶生來都帶著一只空杯子。而為人父母的責任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往里面填滿“愛”與“親密”。當寶寶的杯子被填滿時,他就是快樂的、安靜的、清明的、樂于合作的。相反,始終懷抱空杯子的寶寶,總是悶悶不樂、異常淘氣,甚至連睡眠也很不踏實。“
這個理論在入園焦慮期是對父母十分關鍵的提示。與家人分開一整天,孩子內心的愛與親密感會有很大的缺失,需要我們及時提供補充和滋養,與他重建聯結。
從接園一直到第二天早晨送園就是重要的“蓄杯”時間。這個過程中,在理解和接納孩子負面情緒的基礎上,爸爸媽媽還應該通過持續不斷地釋放關愛,主動激發孩子的正面情緒幫助孩子修復心理傷痕,積蓄充足的能量面對第二天的又一次“分離”。
接園
“真高興又見到你了!
我非常非常想你。
比你想我還要多!”
準時出現在幼兒園門口,用語言和身體動作向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我真想你啊。我知道你在幼兒園這一整天過得很不容易。真開心又見到你。
在爸爸媽媽對孩子表達想念和關愛時,有的孩子可能會變得委屈傷心。不要擔心觸發孩子的負面情緒。負面情緒一定是存在的,找到了表達的通道,得以傾訴或者發泄反而是好事。
爸爸媽媽的表達方式要視孩子的具體狀態而定。比如,如果孩子狀態還好,可以抱著他說:來!讓媽媽親你100口。不對,要親1000口才夠。
如果孩子狀態不好,那么就不適合過于夸張搞笑的方式,可以先抱抱,拉拉手,通過親密的肢體動作傳遞關愛就好。等孩子的情緒得到安撫后,再考慮更開心的游戲。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