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日報 2009-03-24 15:44:00
近日,上海市教委公布今年義務教育階段招生政策,明確規定小學、初中不得辦“特色班”。然而,不少家長卻認為,孩子在學校培養特長,既有專業保障,又能減少花費,不以贏利為目的的“特色班”辦辦也無妨。
如同“晚托班”一樣,“特色班”也面臨政策和現實需求之間的“兩難”。
教育公平VS因材施教
前些年,“特色班”曾風靡全國,本市不少中小學也紛紛開設外語、奧數、理化“特色班”。有些學校將有學科特長或文藝體育特長的學生單獨編班,配套好師資,日常教學中突出特色課程。有些學校則是日常教學與一般班級沒有差別,放學后另外“開小灶”。
“特色班”對培養學生興趣確曾發揮過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隨著“特色班”趨熱,弊端日益顯現。如,一些學校以辦“特色班”為名搶生源,造成學校之間生源差距加大。有些學校傾全力扶持個別“特色班”,配置好師資,讓其代表學校“出征”各類學科競賽、提高升學“重點率”,造成學生之間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落差,有違教育公平。有些學校則借特色班之名亂收費,加重了家長負擔。
為治理“特色班”之亂,本市教育主管部門根據國家有關法規精神作出規定,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不得以創辦特色為名辦重點班,不得以任何形式測試選拔學生。隨著“晚托班”的取消,課后“特色班”也紛紛停辦。
不過,也有部分家長和校長認為,對特色班采取行政手段“一刀切”,有違因材施教的教育規律。首先,要承認孩子是有差異的,其興趣不同、各有專長。有些孩子邏輯思維能力強,有些孩子嗓音條件好,有些孩子對色彩敏感……他們在規定的課程內“吃不飽”,應有不同的特色課程滿足不同的發展需求。其次,一些專業化的人才培養,如演奏樂器、繪畫、舞蹈,需要從小進行系統訓練。再次,各學校不同學科師資有強有弱是客觀存在,學校定位、育人文化等也各有不同,因此,應該鼓勵學校在保障全體學生完成課程標準的基礎上走特色之路,培養多樣化、全面發展的人才。
學校特色VS校外培訓
學校取消“特色班”,學生就“轉戰”校外培訓班,經濟和精力負擔增加,令家長十分頭痛。
家長王先生想不通:女兒學校的舞蹈教師很棒,不少同學都很喜歡學,但課上時間畢竟有限。放學后老師在學校辦個舞蹈班教一教,有何不可?教師水平專業,又熟悉學生情況,學校有場地,收費又便宜很多。學校放著特色師資不用足,“這不是教育資源的浪費嗎?”
學校也有苦衷。一位校長透露,收費就是難題。“即使家長愿意負擔特色班的成本,學校也不能收,這屬于違規亂收費。”據了解,“特色班”問題,與近幾年一直懸而未決的“晚托班”類似,學校不能收費。如果學校免費開辦,一來教師義務加班輔導,只能短期維持,難以持久推行;二來不少家長認為免費班難保質量,報名者寥寥;三來免費班缺乏約束力,學生報名與退出比較隨意,難以管理。“學校的特色培訓缺乏合法性和生命力,最終還是會把孩子推向校外培訓班。”
普惠保障VS多元需求
浦東新區社發局教育處處長趙連根認為,“特色班”面臨的兩難困境,折射出的是義務教育階段基本需求與多元需求之間的矛盾。義務教育是強制性的國民教育,它著眼于滿足全體學生的基本教育需求,政府埋單的也是國家規定的最核心課程;在此基礎上再發展特色與專長,則屬于家長和學生自主選擇的多元需求。如學校體育課通過基礎活動來保障學生體質,要求全體學生都做到,但會游泳、學打網球等,則是一部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類似“晚托班”、“特色班”等“兩難”問題不斷出現,需要探索體制突破。
目前,本市部分區縣和學校,對解決“特色班”問題進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張江實驗小學將語數外提高、美術特長、合唱訓練等,變成全校的拓展型、研究型課程,有興趣有余力的學生“走班”選修,滿足學生的興趣和發展需求。靜安區由政府埋單,各學校放學后免費開出各類“愛心班”,思想教育活動、科學技術活動、文學藝術活動、體育鍛煉活動等供學生自由選擇,一舉兩得,解決了“晚托班”和“特色班”問題。浦東新區一些地處國際化社區的學校,家長要求加強英語特色教學,通過家校合作協商,最終引進中介機構,向家長收取成本費,開設特色口語課程。
專家認為,政府、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職能的界定和劃分需明確,才能最終解決類似問題。政府既不能大包大攬,也不能簡單地“一刀切”了事,應通過協商、分工,催生多元的教育服務形式,最終滿足家長和學生的多樣化需求。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