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21 14:54:59
三、對我國學前雙語教育的反思
后現代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產生于西方發達國家的一種泛文化思潮,它以反思、批判資本主義現代性問題為出發點,倡導異于現代性的新的生產方式、生存方式與思維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反本質主義、反理性主義、反基礎主義、反中心主義,要求教育把人的發展作為根本性目標,注重精神與個性,強調知識的整合與生活的本源性等,這對發展我國學前雙語教育具有理論指導意義。
(一)突破線性思維,樹立多元文化意識
首先,后現代教育弘揚多元文化思想,注重文化與價值的多元性,反對灌輸與壓制,提倡創造與實踐。在我國,56個民族各有各的語言,而漢語是官方語言,受教育者都應掌握,因此雙語教育其實自古就長期存在,而當下的“學前雙語教育”(主要是英語與漢語)是跨國界、跨文化、反傳統的,它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必然選擇。但在我國,英語學習可以說是所有學生的陣痛,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不間斷的學習,最終還是解決不了語言交際問題,其中關鍵原因就是早期多語言神經元沒有接通,錯過了“二語習得關鍵期”,再加上學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被動學習,所以國人皆學英語,但國人皆不會說英語。或許,在學前階段開展雙語教育將有助于突破我國英語教學的瓶頸。
其次,后現代主義不再把對知識的忠實再現作為課程目標,而把課程作為促進學生對知識進行主動建構的動態過程。因此,在學前階段開展雙語教育并不是在幼兒園完成英語的學習任務,其目的不是教兒童會講英語,而是通過雙語教學活動,加強對兒童語言神經元的刺激,幫助兒童建構“語言機能矩陣”,發展語言智能,其意義非同小可。
再者,后現代主義認為兒童是具有創造能力的學習個體,具有與成人不同的視角。兒童會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待成人世界,他們具有獨特的認知和情感體驗,學前雙語教育的開展是完全符合兒童認知心理特征的,應尊重兒童語言學習的需要。
(二)突破傳統教育經驗模式,突出課程母體構建的關聯性
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學前雙語教育必須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突破傳統的教育經驗模式,厘清學前雙語教育的概念內涵,保持本土特色,建立合理的學前雙語教育目標,變被動允許開辦學前雙語教育為引導開辦學前雙語教育,將規范教學行為納入政府管轄范圍,狠抓學前雙語教育的師資培養,切實營造一個優良的學前雙語教育環境。這要求學前雙語教育必須遵循《3~6歲兒童學習和發展指南》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指導,順應學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和語言發展特征,使母語學習和英語學習有機融合,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突出后現代教育哲學中課程母體構建的關聯性,為雙語學習提供豐富的文化底蘊。
(三)突破跨語言社區瓶頸,促進雙語交際能力發展
所謂語言社區指語言學習、交流的自然環境。英語在我國以漢語為交際語言的“社區”內無法形成交流的自然環境,這是我國學生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仍然無法學好英語的外部制約因素。但是,伴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英語交際顯得越來越重要,并贏得了社會共識。今后,學前雙語教育應把在“自然接觸的條件下”(insituations of“naturalistic”exposure)促進兒童雙語交際能力的發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此突破二語習得跨語言社區的制約。
總之,從國家語言發展規劃的戰略層面來看,隨著中國在世界上地位的提升,語言交流媒介成為我國各行各業人才走向國際化的關鍵。在此背景下,筆者認為首先必須明確學前雙語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教會兒童英語(事實上也根本不可能做到),而是在“二語習得關鍵期"開發兒童的語言智能,接通其語言發展神經區,為兒童將來的語言學習與交流做準備,同時這也是突破跨語言社區學習英語的關鍵條件。而為保證學前雙語教育的質量,還必須關注以下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學前雙語師資的培養,二是實現幼兒園日常教學與一日生活組織的雙語化。只有在這種語境下,幼兒才能潛移默化地接受第二外語的熏陶,達到開發語言智能的目的,最終為日后的外語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湯丹.學前英語教育師資培養的特殊性[J].學前教育研究,2008,(7).
[2]桂詩春.此風不可長——評幼兒英語教學[J].中國外語,2012,(1).
[3]杜希春.當前幼兒英語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山東教育(幼教版),2008,(9).
[4]沈雪梅,趙放.學前雙語教育師資規格標準及其專業發展途徑[J].學前教育研究,201O,(5).
[5]劉滿堂.關于學前英語教育師資培養模式的思考[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11,(12).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