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關村三小官網 作者:家長幫整理 2018-08-22 15:39:20
二、課程研發,重構教育理解
課程研究對每一個老師來講,就發生在他/她的現場,當然,他/她的現場是學校,是教室,是他/她的課堂教學。
畫面2:"兒童本位課程"的研發
"兒童本位課程研發團隊"于2012年正式成立,致力于系統構建學校課程體系。2012年度,自治課程、慈善課程、體驗課程、人物課程和節日課程相繼拉開帷幕。"兒童本位課程"研發團隊歷經十次教育沙龍研討,攜手大學同事等教育同行,不斷思辨、探索與實踐中,圍繞"懂規矩,有靈性"的學生發展目標,深入推進課程改革,為每一個孩子創造發展的機會。
2013年2月,第十屆"我們作為研究者"以"教室里的兒童本位課程"作為討論主題,共有十二位來自七個學科的教師分享了他們關于"兒童本位課程"的理解與實踐。
畫面3:"校園節日"
"校園節日"課程開發者周玲老師是一位品社老師,研究公民教育,在和孩子長期接觸的過程中,周老師發現:學校需要提供給兒童足夠的公共生活空間,而兒童有喜歡自己做主的特性,兒童自主"創造"自己喜歡的節日,并自己組織這些節日,在這個過程中,這些"校園節日"是兒童生活的一部分,不僅如此,兒童過的是一種公共的生活。于是,學校節日委員會共向學生征集了536份方案,最后由委員會商議決定,"游戲日"、"電影日"、"天才日"就是這樣誕生的。
"校園節日"適合兒童的"天性",不僅"有意思",而且"有意義",滿足了兒童自己做主的心理需要。"校園節日"作為課程,當然有相關的課程目標,但是,不同年段的孩子,他們的身心發展有比較大的差異,因此,"校園節日"課程在目標設置上也有年段的不同。
【觀 點】
在課程研發的過程中,既有"頂層設計",即明晰學生目標和課程整體規劃,也有"摸著石頭過河",即不斷的嘗試和調整。在這個極具挑戰和探索意味的過程中,老師重新審視教育的意義和學校教育的價值,重新定義課程的理解,重新發現兒童,老師們參與課程設計與課程實踐的經歷使其成為專業的課程實踐者。
三、教師研究,穿行理論實踐
教師研究需要"梳子"做梳理,也需要"風向標"指明方向,教師研究經典活動承載了這兩個功能。"我們作為研究者"是中關村四小教師基于"教師學習與發展共同體(LDC)"研究的經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十屆。而一年一度的"中關村四小教學風格研討月"則是教師常態教學研究的階段性呈現。
畫面4:"教學風格研討月"
第三屆風格月活動的組織是一次項目運作,首先,對全體老師進行方案的介紹,使每一位參與者明晰參與要求和流程。風格月的內容由備課小組磨課兩周,集中上課,各組說課、講備課經歷、基本功測試五部分構成。這五部分有清楚的意圖:備課小組磨課,每個備課小組由6-7人構成,是一個適合討論的人數,每個小組由一位老師選題上課,其他老師在備課組長的帶領下幫助其設計教學,教學設計填寫在學校統一的"備課和觀課模板",其中增加對學習活動的設計和評估,參與者在設定教學目標和教學環節時必然出現不同意見和共識,在試講后及時評課調整,討論確定最后的設計;集中上課,引入《中關村四小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每一位聽課者都參與評價,邀請相應的學科專家評課指導,評課指導面向全體老師,每個學科都有機會學習、遷移和借鑒;說課人要求由本組的年輕教師承擔,他們可以通過說課得到一次梳理和表達上的鍛煉;講備課經歷者則由抽簽決定,這其實考驗每一個小組的參與程度,又是一個鼓勵特色展示的安排;此次基本功測試為粉筆字測試。項目運作對一個團隊來說意義非凡,我們在溝通與合作的過程中形成了能讓彼此理解的話語體系,這樣的話語體系猶如"活性因子"使得我們每一個人對問題理解消化。
【觀 點】:教師研究經典活動是一次經驗與精神的盛宴,而活動的策劃、組織、參與中,教師是主角。
四、分享共生,成就文化自覺
學校文化是在學校的無數個事件中形成和發展的。身邊同事的經驗更容易引起老師的共鳴,"且行且思"作為一種教師分享智慧的機制已堅持了8年。漸漸地,教師的分享不需要固定的場合,教師的互助不需要提醒,教師已經將分享與互助當做一種自覺,一種默契。
畫面5:且行且思
首先,老師需要一個場合分享。"從一個蘋果的故事看班主任與家長的溝通"、"畢業生"、"墻壁文化"、"我們的社團"、"學具擺放圖"、"作業完成表的策略"、"給孩子講故事"等等,就是歷次"且行且思"的題目,既有個人分享,也有團隊匯報。
教師在分享中獲得的不僅僅是做法和策略,還有思維的方式的轉變,教師不會用"術語"取代鮮活的表達,而是敢"說自己的話",會"表達自己的觀點",能"做出專業的判斷",獲得"成長的自信"。老師們體驗到分享的快樂!
漸漸地,有了這種氛圍,老師把分享放在了日常,放在了身邊。老師常常這樣半開玩笑地說,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多好!
【觀 點】:尊重老師鮮活的語言和其特有的話語體系,尊重教師的經驗和智慧,創造教師分享的機會,唯有此,教師的實踐才有可能閃爍理性的光輝。
【結語】
回顧教師團隊成長的歷程,教師團隊所秉承的帶有草根氣息的研究方式,正在引導教師形成研究狀態下的新的職業生活方式,課堂教學也開始呈現出自主、探究、對話、交流的積極氛圍,在這樣一個友好、開放的共同體中,老師們的研究視角開始發生積極的轉變,工作的熱情得到了激發,每天的工作也因豐富多彩而顯得更有意義。這源于學校創建了一個包容、開放、支持性的組織環境,為教師的成長創造安全、寬松的工作氛圍,建立了常態下、樸實的學校文化,不斷增強了管理作為激勵、引導、支持、喚醒的功能。
上述主題、畫面和觀點,繪制了中關村四小學校文化建構的線索和剪影。一所包容、開放的學園,是我們身處中關村四小的體驗,更是我們對學校生活的理解與期待。包容、開放作為學校的氣質,在教師群體中逐漸萌生、發散、生長、形成,成就每一個獨特的個體。
4、把中四的感想寫下來,主要是告訴JM們,不要迷信名氣,孩子喜歡的學校才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