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06 16:49:20
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是幼兒園專門以發(fā)展幼兒的情感和社會性為目標,以增進幼兒的社會認知、激發(fā)幼兒的情感、培養(yǎng)幼兒的社會行為為主要內容的教育。其核心是做人的教育。它是由社會認知、社會情感及社會行為技能三方面構成的有機整體,包括專門性社會領域教育和滲透性社會領域教育兩種形式。社會教育是幼兒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幼兒社會性發(fā)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然而。當前我國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現(xiàn)狀并不盡如人意,這讓我們不得不將目光投向我國幼兒園的社會領域教育實踐,去反思其中究竟存在哪些問題,對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一、我國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實踐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社會領域教育地位邊緣化
反觀我們當下的教育不難發(fā)現(xiàn),它明顯呈現(xiàn)出“唯知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傾向,從而使教育的目的并不落在成“人”而是落在成“材”、成“器”上。在功利化價值取向的教育中,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單向度的人”的培養(yǎng),而看不到一個“完整的人”的存在。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普遍重智育,輕德育;重視幼兒知識的獲得、技能的訓練,忽視幼兒適宜的社會行為和良好的品德習慣的養(yǎng)成。因為,在許多人看來,社會性教育不能給幼兒獲得將來立足于社會的知識、能力,也不能幫助幼兒很快獲得金錢、權利等實質性的利益,因此,被判定為“無用”,在教育中不予重視。很多家長迫于社會競爭的壓力,更關心孩子在幼兒園認了幾個字,做了幾道算術題,而不太在意孩子的行為是否得體,與同伴相處是否融洽。一些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的需求,也將開發(fā)兒童智力作為教學重點。同時,社會性教育本身的內隱性和長效性的特點,又決定其不可能具有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社會領域教育的地位在無形中被邊緣化了,與健康、科學、語言和藝術領域教育不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社會領域教育地位的邊緣化主要表現(xiàn)在目前我國許多幼兒園很少有甚至沒有專門的社會領域教學活動,只是將其附帶地加入到其他領域的教學活動中,作為副產品出現(xiàn),或者是在想到時隨機進行。從不少幼兒園教師的反饋來看,他們承認社會領域教學活動較之其他領域教學活動比重是偏低的,它在幼兒園教育中算是“副科”,可有可無。這種做法其實是在某種程度上將社會領域教育泛化成“萬金油”了,即將它隨意滴入任何時間和場合,而沒有意識到其具有獨特的價值、目標、內容(包括核心經驗)、方法、途徑和評價體系。
(二)社會領域教育目標大而空,不易操作
《綱要》中社會領域的教育目標是:“能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guī)則;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綱要》對幼兒園實施社會領域教育具有提綱挈領的導向性作用,為教師制訂教育目標提供了可供參考的依據。但是這些目標本身并不適宜作為某一具體教學活動的目標。比如“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guī)則”,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就要落實到是哪些社會規(guī)則;再比如“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在具體的活動中需細化到做好哪件事、責任感體現(xiàn)在哪里以及如何培養(yǎng)等等。然而,在我國當前的社會領域教育實踐中,許多教師對這一問題認識不清,通常會把《綱要》提出的導向性目標照搬到某一社會領域教學活動中,因此在活動實施過程中常常感到目標設定大而空,不具可操作性。實際上,教師需要在《綱要》所提出的統(tǒng)領性目標的基礎上,制訂適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目標,以及進一步細化到制訂某一具體活動的目標,務使目標具有可操作性。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