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4-11 15:15:46
新課程標準也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變為小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能理解的數學事實,這是每個數學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很好考慮的問題。教學心理學的研究和許多成功的案例說明,有的放矢地讓學生動手操作是提高數學學習質量的有效策略之一。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沒有恰當地把握操作時機,追求操作活動的表面化的過程,非但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會阻礙學生的學習進程,影響學生的探索熱情和操作效果。因此,在組織操作活動時,我們必須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一、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充分發掘學生的潛力
小學生以具體思維為主,因而在認識過程中很難從教師的講授和得出的結論中獲取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思維品質,所以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獲取知識,教師再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驗證,在生活中運用。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善于動手的習慣。很多數學知識,特別是低年級都是通過分一分、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拆一拆等操作后理解和掌握的,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主動動手操作實踐的習慣。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可以組織學生分小棒,先把6根平均分給三個小朋友,再把7根小棒平均分給三個小朋友。操作后,讓學生分析思考,比較兩次分的結果并用自己的語言敘述出來,這時,教師再揭示余數的概念,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什么叫余數了。其次在引導學生進行操作時,還要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分了追求教學“效率”而一味要求學生按自己的思路去學習,這樣會限制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教師應該建立激勵機制,提出解決間題的不同途徑,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創造性的操作。
二、通過合作學習,發揮群體優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中加強合作學習方式的指導與訓練,對于從小培養學生會探究、會合作、會創新是十分必要的,況且作為數學知識方法,思想是人們認識其他科學的思維基礎,成為人類思維的力量,數學學習需要從小學會合作。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從參與學習的過程中,生動活潑地品味成功的喜悅,因此,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踴躍發言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究新知的形成過程,并把自己的探究過程和其他同學交流,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既能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又能讓好學生交流不同的學習方法,真正發揮合作學習的群體優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三、操作要有明確的要求
小學生注意力往往明顯地帶著無意性和情緒性,操作時由著自己的興致來擺弄學具。因此,操作前教師應該用清楚的語言向學生提出明確的操作要求,按教學目的精心地組織兒童進行操作,使他們的操作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從而提高動手操作活動的有效性。
如當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后,教師提出操作要求。
師:我們每個人手里都有4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硬紙片,現在請大家解決一個問題,把下面的兩個圖形面積通過操作測量出來(如圖1),看誰既能知道結果又能說出測量的方法。
學生認真的進行操作:測量圖形的大小。一個正方形面積是4平方厘米,用4個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剛好測量出來;另一個3厘米×2厘米的長方形,不少學生發生了困難……
師:同學們操作測量得非常認真,有結果了嗎?
生1:第一個正方形面積是4平方厘米。
生2:第二個長放形面積是6平方厘米。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