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佚名 2017-10-09 22:22:01
幼教網整理了關于幼兒藝術類論文《讓愛在師幼的共同體驗中升華》,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活動背景:一直以來,在以技能傳授為主導的幼兒園的美術教學中,教師關注文本(及活動本身)勝于對活動主體(即幼兒)的關注;關注活動的結果(即幼兒作品)勝于對活動過程的關注;關注幼兒技能的獲得更勝于對活動中幼兒情感態度的關注。如若長期下去,必將導致幼兒情感體驗的缺失,幼兒的創造力與表現力的發展也得不到應有保障。我園美術課題組基于對上述問題的分析,試圖從美術活動各個環節或階段中幼兒的體驗入手,分析影響幼兒體驗的相關因素,并力探索優化幼兒體驗的策略,以發揮美術教學對幼兒各方面發展的促進作用。
在前面幾次的研討中,研究組的老師們已由談論和關注具體的活動細節,轉而開始關注到活動中幼兒,關注幼兒是否能積極主動的參加活動?關注教師能否為幼兒的體驗學習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組織過程中,教師的策略運用適宜性如何?本次活動前,為了加強對活動中幼兒的觀察與了解,研究組的老師們有了相應的分工,要求每位老師從美術活動的一般過程(及美術教學活動的感受與體驗階段、探索與分析階段、創作于表現階段、評價與分享階段)著重選取一個環節對教師和幼兒進行重點觀察,并由此進行相應的分析。
教研活動的目的:
l通過觀摩和交流朱老師美術活動《老師愛我我愛她》,進一步關注美術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影響幼兒體驗的相關因素,以及教師相應策略的運用。
l能帶著問題認真觀察、記錄,積極參與討論,并能針對自己的研究重點提出有效的建議。
教研活動準備:
l場地布置,準備攝像器材,對活動進行全程拍攝,保留影像資料。
l每位組員自備照相機,準備隨時捕捉活動中幼兒的狀態,及精彩瞬間。
l準備研討評析表
研討的核心話題:
l你覺得上述活動哪些環節注重了幼兒的體驗?教師是通過什么方式促進幼兒體驗的?
l上述活動中,教師的體驗策略運用的有效性如何?你有何建議?。
教研活動流程:
l觀摩朱建華老師美術活動《老師愛我我愛她》(大班)
l研討與交流
(一)第一環節:朱老師說課(節選)
學期剛開始,美術課題組第一個活動請我來開,我回去邊構思了活動方案,突然發現今天正好是教師節,所以我很自然地聯想到老師這個課題,原來就是簡單想引導幼兒畫老師,但是在設計教案的時候覺得幼兒應該有深刻的對老師的愛的體驗,才能真正地做到藝術跟這個節日的契合,抓住這樣好的教育契機,讓幼兒在愛的體驗中去畫老師。我想到,中班剛升入大班,如果目標定位在給老師畫肖像,技能要求可能比較高,因為那樣就要畫出人物精致的神態,可能不符合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所以幼兒在創作的時候可以給老師畫肖像,也可以畫師幼活動的場景。正好班上錢思怡小朋友帶來的暑期作品是一幅線描畫,畫的老師和小朋友一起在唱歌跳舞,老師手上拿著鈴鼓,師幼的笑容都洋溢在臉上,老師的裙子上用很多美妙的線條和圖案裝飾,整幅畫充滿童趣,流露著濃濃的愛,特別溫馨。所以把這幅作品作為欣賞的第一幅范例,更能引起同班孩子的共鳴。
今天在活動的過程中,前面欣賞的環節老師為了控制時間,自己說的比較多,應該讓孩子們更多地去體驗,這樣創作的時候才會有感而發……還有一個問題:今天提供了四組不同的材料是否太多?
(二)第二環節:組員研討(節選)
關于活動名稱:
教師甲:題目起的很好,切合主題,“愛”是個關鍵詞,幼兒無時無刻不在體會著這種愛。
朱老師:是的,原本起的題目是“我的老師”,覺得有些生硬,而且不能體現師幼之間那種愛,“老師愛我我愛她”,更貼切幼兒的心里,感到溫馨。
關于活動目標:
教師甲:第一條目標和第三條目標比較合適,第二個目標有點空,需要調整。
主持人:原本目標定的比較具體,朱老師怕這樣幼兒如果想畫老師的肖像而不畫場景,是否目標能涵蓋,所以提得就籠統了些。
關于活動過程:
主持人:重點談一談各個環節中,教師是怎樣注重幼兒的體驗需要的?
教師甲:朱老師很有臨場發揮的經驗,活動一開始孩子們說出今天是教師節后,很自然地引導幼兒向客人送上節日祝福:“祝老師們節日快樂!”導入課題很自然。
教師乙:今天老師收到很多花和賀卡,因為不在教室里在多功能廳上這個活動,建議可以帶一些花和賀卡來導入:為什么老師會收到很多花?要跟生活場景緊密結合就更好了。
朱老師:這個建議非常好,下午我還要帶另外一半幼兒上這個活動,我會運用的。
教師丙:我看教案上沒有欣賞師幼互動照片的這個環節,朱老師今天加上這個環節非常好,讓幼兒空談可能不那么豐富和具體,照片的選擇能幫助幼兒回憶已有經驗,有話可談。
朱老師:我在活動前調查了一些幼兒的已有經驗,問孩子們愛老師嗎,孩子們的回答都很肯定,能感受到那種愛,但是說出來都是“老師教我學本領”之類的套話,一下子不一定能有深刻的體驗,所以昨晚我臨時想到選擇一些老師和幼兒的活動照片,來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其中有些照片不是本班的老師,意在引導幼兒體會幼兒園還有很多的老師在愛著自己,比如說保健老師和足球老師等。
主持人:照片的確是蠻好的,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還可以再篩選,精選一些特別能打動孩子的場景照片,或個別幼兒記憶猶新的,也可通過家長來收集一些照片。這樣是否更契合幼兒的體驗?
朱老師:是的,比如說趙思羽小朋友小班春游的時候,突然肚子疼,老師背她的那張照片就很能體現師幼之間的那份愛,從此拓展開來說,以后在座的各位老師的確要留意多保留一些這樣的照片,通常我們留下來的照片都只有孩子而沒有老師,這確實是一種遺憾。
教師丁:在這樣一個溫馨的節日感覺特別溫馨,老師也與個別幼兒抱一抱、捶吹背,但這樣的新體驗產生在創作時沒有看到。
教師乙:幼兒作畫時背景照片和幼兒作品循環播放非常好,這對幼兒的創作是一種隱形的引導和互動。
教師甲:今天重點欣賞的三幅幼兒作品都很有核心價值,欣賞第三幅幼兒作品時,我個人感覺最后朱老師沒有必要將小作者的故事說出來,因為每個孩子在欣賞畫時,都會有自己的內心感受,對于作品的解讀也是多種多樣的,應該多讓幼兒去體會,不應幼兒去說來。還有構思這個環節老師設想的很好,非常有必要,但是老師讓孩子們想到心理,其實可以讓個別孩子來說一說自己的構想。老師能不能把這個行為再美化一些?不要那么直接地說出來。如:看看今天都有哪些材料啊?怎么更好地去運用啊?師可以走到材料面前對孩子說。
教師乙:幼兒創作前的構思,我覺得要停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幼兒思考,回味剛剛經歷的體驗。教師的提問也應該圍繞幼兒的體驗,如“你想畫什么?在你的畫面上會有哪些場景?你想用什么方式來表現?”再如:這里有這些材料,你想選擇哪些方式?
教師甲:范例也對幼兒的創作似乎有影響,有的孩子創作的時候總是很留意展板上的范例。
主持人:甲老師觀察的很仔細,關注到活動中的幼兒狀況。是否要有范例?范例對幼兒的創作是起著推動作用,還是阻礙?這個問題可以考慮。這對幼兒的創作體驗是有價值的問題。
教師丁:我注意到,今天朱老師展示幼兒作品的方式也很新穎,用夾子夾在裁好的KT板上,這樣不管是橫豎構圖的作品都可以任意調換展覽。美術活動對老師的要求很高,每一個細節都要考慮到。
主持人:展示作品的藝術性也是影響幼兒審美取向的潛在因素,朱老師的確很用心。創設了藝術的展示氛圍。這就說明了,美無處不在。
材料運用:
教師戊:今天我觀察的是刮蠟畫那組的幼兒,孩子可能平時用這種新的材料次數教少,所以都去搶著去這組,其中的兩個女孩子就滿足于去細細地刮出美麗的顏色,對于主創的人物就忽略了。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