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天津日報 2014-05-29 14:13:16
禮物承載孩子的心理滿足
第65個國際兒童節馬上要到了,可是有多少孩子知道他們的節日的來歷呢?不管什么年代的兒童節,給孩子禮物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不管是自制的玩具還是買來的玩具,都傾注著長輩對孩子呵愛之情。
在經濟不太富裕的年代,兒童在自己的節日里收到禮物,哪怕是一支筆、一本練習冊、一本書,都會喜出望外,開心好一陣子。家長給了禮物就算完成一大任務,干自己的事去了,陪孩子玩是極少的。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后,一家一個孩兒,每家的孩子都是寶貝,家長都盡其所能給孩子最好的,無論是吃喝玩樂,還是教育投入。喬紅是“75后”,是實行計劃生育的第一代,如今她已為人母。她回憶自己的童年,說記憶最深的兒童節是1984年她9歲的時候,那會兒爸爸媽媽掙錢不多,在爺爺奶奶的幫助下,全家人送給她一個大件:雅馬哈電子琴。她說當時那感覺就跟飛上天一樣,兩只手不敢著實落在琴上,在琴上虛無地撫摸著。然后抱著爸爸媽媽轉好幾個圈,嘴里不停地喊著謝謝、謝謝。晚飯時,爺爺奶奶來家里,她殷勤地給爺爺奶奶盛飯、端菜,感激得不知如何表達。她也很珍惜那架琴,細心呵護。直至現在,雖然不能用了,她還是把它規整地放在臥室靠近窗戶的地方,把它當成自己的好朋友。她說,那時候的禮物,尤其是貴重的大件禮物,從心里就把它當成一生不可拋棄的朋友。
家長是孩子的鏡子
流年似水,一代孩子有一代孩子的生活。很多人說現在的孩子獨性、自私、霸道。這怎么會是孩子天生的品行呢?這都是父母的品行啊。帶孩子去游樂園玩,買票插隊,孩子很快就能坐上他喜歡的過山車,孩子高興。但孩子同時也會明白,不管多少人排隊,只要我插在前面,我就能早玩。這樣的想法和壞習慣就播下種子了。還有很多家長帶孩子到公共場所游玩,嘴里叼著煙,喝完的礦泉水瓶子往草地上扔,把孩子抱上各種雕塑作品照相。大人以為孩子只知道玩,不會想別的。其實孩子會想的,孩子認為大人不阻止的事情都是對的。
孩子會把自己的節日看得很重要,家長要把孩子的每一天看得很重要。每一天都主動給孩子做榜樣,讓孩子每一天都進步,都能體會到自己的進步。如果家長不只是給孩子一堆禮物,而是陪伴孩子一起體驗,相信孩子會在心里充滿感激之情的。一位作家朋友回憶他的兒童節時,他說:我記憶最深刻的是都在工廠上班的爸爸媽媽請假陪我逛馬路。這逛馬路可不是小事,過人行橫道、扶老人過馬路、幫自行車癟帶的師傅找自行車修理鋪,還要觀察路人的神色,還要知道交警是怎么工作的。回家之后,吃完晚飯,像過電影似的,都寫下來,還要寫感想。我記得當時得出的結論是:人活著真不易,安全第一,遇到困難能自己解決的不麻煩別人。那時我10歲,是1980年。至今,那種體驗還深深刻在我的心里。
兒童節是孩子成長的節點
6歲的桐桐上幼兒園大班,我問他:桐桐,兒童節你準備怎么過呢?他說:“我想讓菲菲跟我去旅行。”我問:“去哪呢?”他說:“水邊的森林,那里有小鹿、小兔和蘑菇,還有小花。我要送菲菲花。”這孩子顯然是文學作品的實踐派。
王子涵上小學六年級。今年是他最后一個兒童節。我問他:“最后一個兒童節打算怎么過?”他說:“對于節日本身沒什么想法,但是想把那一天能夠清晰地留在記憶里,會照照片,錄像,畢竟那是自己兒時的最后一扇門。”這孩子是善良的純情派。
無論孩子在節日里要什么或做什么,這都是他成長的點點滴滴。逛圖書館也好,玩游樂園也好,開聯歡會也罷,形式不重要,孩子能從中理解什么、感悟什么更重要。除了每年一次的生日之外,六月一日是孩子最看重的節日,在心理上,孩子們有各種期許,因為他知道兒童節過一個少一個。他渴望長大,渴望突破自己,渴望自己的成長是自身價值的增長。單純的物質形式恐怕難以滿足他們迫切增長的心理需求。
現在的孩子生長在蜜罐里,吃穿住用行的條件都很好。平時也過得很愉快,但是“六一”,是孩子成長過程里的亮麗節點,如果孩子有自己需要的,那么這一天就讓他自己決定怎么過,家長這天不妨退到幕后。孩子得到尊重,從頭到腳處理自己的事,這樣的機會孩子都會珍惜,都會記憶深刻的。所謂成長,此舉欣然。
兒童節怎么過?沒有定式,沒有模板,孩子的收獲和感受應該是好的標準。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