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匯報 2010-06-11 09:42:10
2010年將以“幼小銜接”為主題,上、下半年分別在滬、臺兩地舉辦教育學術研討會,共同探討兒童認知、身心發展、學段銜接等問題,深入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搭建共享資源平臺。
2010年6月6日至11日,由臺北市海峽兩岸教育學術交流協會、上海市徐匯區教育學會主辦,臺北市康寧醫護暨管理專科學校協辦的2010年臺北——上海海峽兩岸教育學術研討會在滬舉行。這是雙方簽署的《臺北市海峽兩岸教育學術交流協會與上海市徐匯區教育學會教育合作協議備忘錄》和《臺北市海峽兩岸教育學術交流協會與上海市徐匯區教育學會2010年合作項目備忘錄》中的重點項目。
而6月7日在徐匯區舉行的2010年臺北——上海海峽兩岸教育學術研討會開幕式,則拉開了“幼小銜接”探討的序幕。臺北市教育局代表、臺北市海峽兩岸教育學術交流協會代表團和上海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代表、教育專家及小學、幼兒園校、園長等近百位代表,圍繞研討會主題“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的共通與差異”,從多方面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上海市徐匯區教育局副局長朱建華詳盡介紹了全區“幼小銜接”的推進過程、具體做法和思考;臺北市教育局幼教科科長楊淑妃則詳細介紹了臺北幼兒教育的概貌。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幼特教研究部主任、特級教師黃瓊,臺北市康寧醫護暨管理專科學校副校長兼技合處主任、臺北市多元智慧發展協會理事長、幼兒教育學會常務理事井敏珠,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師范大學學科教育研究所所長謝利民,臺北市教育大學教授吳美麗,上海市徐匯區教師進修學院教研員、特級教師高永娟所作的大會發言,引起了與會者的濃厚興趣。代表們的研討發言,不時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追求高質量的幼兒教育
臺北市教育局幼兒教育科科長楊淑妃
臺北市教育局以“追求高質量的幼兒教育”為幼兒教育推展之最高指標,冀于幼兒利益優先前提下,采政府與民間共同參與之原則,以滿足家長之期望、提升教師專業為依歸,并以發展幼教機構之特色為方向,創造幼兒教育之新紀元。幼兒教育以促進兒童身心健全發展為宗旨,臺北市幼兒教育于此宗旨下,秉持“以愛為核心讓愛活出來”之理念,以“適性發展優質學習”為主軸,以“開發創意接軌國際”為本市幼教之發展藍圖,致力于本市幼教質量之提升。
臺北市公立幼兒園137園(含獨立幼兒園2所、國小附設幼兒園131園、特殊學校附設幼兒園4園),核定班級數432班,總計可招收幼兒12,960名。
我們依《幼兒園課程標準》,將健康、游戲、音樂、工作、語文、常識6大領域融入活動課程,藉豐富多元的幼教活動實施,推展幼兒全人教育,涵泳幼兒人文情懷,提升本市幼教質量。
精進教師專業成長,建構多元學習網絡。建置幼教資源中心,激勵幼教資源共享;辦理幼教到園輔導,增進教師專業對話機會;規劃教師專業進修,提升教師多元知能;辦理園長行政專業知能研習,強化行政運作知能;規劃幼兒教育國際交流活動,擴展幼教國際視野,促進學術文化交流。
重視幼兒歡樂學習與活動,展現幼教豐碩成果。辦理“童年童樂·童享歡樂——唱跳健身操暨親子歡樂園游會”;“孝親感恩·人文臺北——5月的禮贊”孝親月系列活動記者會;“孝親感恩·親子音樂饗宴——溫馨關懷情·幸福向前行”活動;“幼兒園新移民家庭親職教育系列活動”;“教師自制創意教具評選活動”;“幼兒園發展1園1特色評選”。
營造優質安全的健康學園環境。幼兒園提供幼兒快樂成長的環境,園內各項教學設備、設施均以幼兒之安全為主要考慮,教育局于2009學年度針對本市幼兒園園舍、環境衛生、游戲設施、飲水及餐點衛生、幼童車之管理與維護,訂定各項實施要點,要求各園切實辦理,并定期及不定期辦理公共安全檢查,以落實幼兒園幼兒安全維護。(《幼兒教育精彩創意》節選)
為幼兒小學起步奠基
上海市徐匯區教育局副局長朱建華
我們認為,幼兒園與小學的學生存在三個明顯差異:即學習方式的差異、學習環境的差異和人際關系的差異。針對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存在的客觀差異,徐匯區實施了幼小銜接的研究和實踐,并取得了一些進展。
按照幼小互通和家校合作的原則,幼兒園與小學從各自的實際出發,同步開展,相向前進。我們將幼兒園階段的具體做法稱為“幼小銜接”,小學階段的具體做法稱為“學習準備期”。
◎幼兒園的幼小銜接活動主要從三方面開展:
一是按照幼兒年齡特點,注重教育內容的層次性。
在保持幼兒教育活動多樣性、趣味性的同時,在幼兒園大班的在教育活動中,更加注重教育內容的層次性,使教育內容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如讀寫活動中的觀察分類,先用圖形,再用符號,后用漢字,逐步提高幼兒觀察、比較、分類的能力,既發展了幼兒的潛能,又為辨認形近的漢字做了必要的準備。
二是調整幼兒活動習慣,增強幼兒學習的適應性。
進入大班后,幼兒園對幼兒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社會適應性與學習適應性教育。一方面,適當調整作息時間表,縮短午睡時間,延長課時,將上課時間調整為35—40分鐘之間,與小學接近。設立幼小銜接專用教室,按照課堂教學的形式擺放課桌椅,組織幼兒進行學習,促進幼兒在入學的前作好心理準備,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的堅持性。同時開展常規的行為習慣訓練,如讓大班幼兒每天背書包上書,書包內裝上學習用具,教師給幼兒教授用具的使用方法及功用,幫助幼兒學習整理書包,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等。
三是培養幼兒規則意識,養成幼兒生活的獨立性。
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應強調規則的重要性,增強幼兒的規則意識,通過各種活動,如晨間勞動、手工制作等,交給幼兒有一定困難的任務,培養他們遵守規則完成任務的意識,形成應該做的事就必須完成的意識和想方設法完成的能力。同時,在平日的生活中,提出明確,嚴格、合理的要求,讓孩子學會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形成生活自理能力,以適應入小學后需要獨立完成的課業和獨自料理生活的需要。
◎小學的學習準備期活動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開展:
一是尊重幼兒的身心特點,體現循序漸進的過渡性。
各學科的學習準備期活動方案充分考慮到幼兒原有的知識基礎、學習習慣和身心特點,強調過程中的循序漸進,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將學習準備期活動方案的設計與新課程的理念、目標結合,精心組織教學內容、優選教學方法,將學習準備期的活動化為小學教學常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具學具的運用,教學環境的布置都應當體現過渡的精神,比如增加活動課程,把唱、游、體育鍛煉,興趣活動等列入課表:減少教學內容中抽象性的符號和語言,增加具體形象有趣的內容:減少呆板式的上課,增加趣味性和活動性的教學方式:重視教具、學具的使用,減少單調的機械練習,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增加帶游戲性質,動手動腦的當堂練習;減少全班性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方式,增加包括小組和個人的多種活動;暫時降低難度,以減低新生的壓力,以縮短幼兒到新學校時產生焦慮、緊張的時間,從而讓他們盡快適應小學的學習節奏和方式。
二是貫徹育人的教育理念,體現育人環境的溫馨性。
“溫馨教室”是我們開展品德教育的一項常規要求。小學一年級的教師在布置教室時,會更加關注學生的心理,布置一個充滿童趣又能體現小學生學習環境的小天地,減少幼兒離開幼兒園的心里反差。另外,我們也要求教師做“溫馨教師”,如允許學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間——適當調節課堂節奏,課間上廁所的時間較自由等,從而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氛圍,融洽的師生關系,愉快的學習氣氛,讓幼兒感到在一個文明,安全,和諧,愉快充滿愛與尊重的良好精神環境中生活,教師盡可能地與每位學生交流和溝通,增強親和力,在對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行為規范的要求上切忌簡單急躁,要循序漸進、自然養成,對孩子多些理解與寬容。
在實踐中,我們形成了三方面的經驗:
一是加強幼兒園與小學教育間的溝通。二是提高教師開展幼小銜接的能力。三是形成家校合作教育幼兒的合力。
(《徐匯區幼小銜接的實踐和研究》節選)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