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11-19 16:53:23
導讀:未來幼兒教育應當從人類后期積累下來的寶藏中選擇一些最有普遍適用性的規范教給幼兒,讓幼兒從一開始就學習、掌握這些規范,以便更好認識世界。
編者按:我國幼教改革十年來,無論在理論建樹還是在實踐操作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各種課程方案在被嘗試、探索,可謂百花齊放,姹紫嫣紅。路,如何繼續走下去?今天的幼兒教育,應以怎樣的策略面對即將到來的21世紀的人才之需?這是廣大幼教工作者在“熱鬧”之后的沉思。廣州現代教科中心馮國文副研究員領導下的廣東育才—幼“未來幼兒教育”課題組,對此問題做出了他們的思考和嘗試。他們的實驗成果得到了全國許多教育專家的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從本期開始,“走向21世紀”欄目將陸續刊登他們的研究和實踐性的文章。在教育規律和正確理論指導下的嘗試都是有益的,愿幼教工作者們能從本地實際出發,放眼社會與未來,為繼續推動中國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努力。
培養跨世紀的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如何才能使下一世紀的中國人以優秀素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何從幼兒期就為他們打下優秀素質的良好基礎?這是每個關心中國命運的人所經常思考的問題。我們課題組經過思索、研究,提出了對幼兒進行全腦開發、全人格塑造、全肢體器官培育的“三全教育”思路。
1.針對忽視右腦潛能的傾向,確定全腦開發的目標。大腦左半球主司抽象思維、語言、分析和數學計算,大腦右半球主司形象思維、綜合、空間感知。二十世紀以來,現代科學的發展出現了高度的分化和高度的綜合,這樣,人們對思維由線性、靜態的領域轉向立體的、系統的、辯證的思維,由此,右腦半球的潛能優勢問題便突出了。為了在繼續認真開發左腦半球的同時下更大的功夫開發右腦半球,我們確定了全腦開發的宗旨。
當代科學的主要特征和發展趨勢,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研究方法上的趨向統一化,促使這種統一的主要動因就是現代的思維科學方法。因此,在教育的起始階段,必須把現代思維的種子播在幼兒的大腦,以打好基礎,F代思維有六種主要類型:抽象思維、形象思維、靈感思維、特異思維、情感思維和社會思維。而幼兒的思維發展歷程,則經歷直覺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概念思維的發展階段。我們要探索前述六種思維如何在幼兒的各個思維階段上適當適度出現,要研究幼兒階段的兒童記憶方法,研究語言學習與思維訓練如何有機結合,要研究各種思維訓練方案并如何適用于幼兒。例如,綜合構建法(詳見《幼教園地》(1995年1—12期)在對幼兒進行范式的教學中成功地運用感性直觀進行抽象邏輯思維訓練和形象直觀、頓悟的訓練,應當進一步總結、研究。
思維訓練目的是為了開發大腦的功能,它應當與學習科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我們對幼兒進行健康衛生、語言數學、自然與社會、藝術審美教育,這些知識學科是思維訓練的載體,有的側重于抽象思維,有的側重于形象思維,多數則是幾種思維交叉。所以在編排學科知識時要與思維訓練的具體內容、要求結合起來。
2.針對忽視人格全面培養的傾向,注重讓幼兒從小就在人格、個性方面得到全面的培養,F代社會各種思潮與價值觀的紛呈,對人格個性的培養提出于艱難而崇高的任務。幼兒期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期,所謂人格,不是靜態、平面的結構,而是復雜、多側面、多層次的動力結構,它是每個人經常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和心理傾向性的整合,包括了智能、創造性、動機、情緒、品質、氣質、體貌以及自我意識等各種因素。傳統的教育注重了集中統一而忽略人格特征,從而在實際上壓抑了兒童發展的潛力。當然,我們也不贊成放縱式的自然的人格形成。人格是千差萬別、豐富多彩的,但又應是符合社會需求,有益人類的,所以對人格的全面培養應當是按教育系統工程的設計(這種設計應顧及個體人格的各種類型及特征)來進行。
人格塑造大致分為四個側面:
一是道德品質。道德品質是指一個人依據社會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在行動時表現出來的一些經常的、穩固的特征。它是人的個性社會化的核心。幼兒期是兒童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道德教育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期間,要培養幼兒熱愛祖國,熱愛家鄉,與同伴友好合作,勤快謙讓,為別人著想,講禮貌,不依賴成人等。
二是情緒、情感。情緒情感是心理生活的重要方面,它是個體對客觀事物與個人需要之間的關系的反映。對于幼兒來說,如何正確地引導他們的喜、怒、哀、樂、依戀、害怕、焦慮等,把他們的情緒發展為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是實驗的一個重要課題。
三是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個性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個性、人格形成水平的標志,也是推動個性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幼兒階段,應當研究幼兒如何學會自我評價問題。
四是智能認知風格,這在“思維訓練”中有敘,此略。
3.幼兒期是幼兒身體生長的重要階段,教育應當注重對幼兒的頭部、軀干、四肢——尤其是手的鍛煉,注重通過體育、語言、勞作手工、舞蹈、游戲、營養飲食、衛生保健來促進幼兒身體內部各種器官——特別是眼睛和口的健康發育。保育是幼兒期的首要工作,同時,發展幼兒的動作和動作技能也十分重要。動作技能是一種自動的、正確的、迅速的、眾多動作協作的協調表現。這個時期幼兒的大肌肉發育使幼兒得以進行多種玩具操作、游戲和其它活動,并且小肌肉也開始發展,可以學習繪畫,寫字,剪紙,泥塑。在這個階段應當分年齡教幼兒掌握手的運動技能和腿腳的運動技能。學會跨、跳、攀、投、拋、爬、鉆、蹬、滑、蕩等各種動作,通過太陽浴、雨水浴、風浴鍛煉幼兒的體魄和意志,通過珠算教學,樂器教學等訓練手指的細微準確動作。學習游泳,學習各種動物操、韻律操及融民族特色于其中的舞蹈基本動作。通過體育訓練各種動作,除了使幼兒肢體器官健康發育外,同時也培養幼兒的意志力、勇氣、自信心及體態儀表。
4.全腦開發、全人格培養和全肢體器官發育的協同。
“三全”教育是相互滲透,協同發展的。它以人格塑造為主體,以全腦開發和肢體器官培育為兩翼。動作技能的形成在心理學上有重要意義。它對大腦的全腦開發和良好個性人格的形成有直接作用,動作及動作技能的發展能使幼兒盡早擺脫大人的看護,以形成獨立的個性人格。思維是大腦的功能充分挖掘幼兒的潛能,重要途徑是對幼兒進行適合于并促進他們身心發展的思維訓練。包括對思維器官、思維能力、思維形式、思維方法、思維創造力、思維品質、運動思維的訓練,在訓練過程中,對幼兒有動作的要求,有興趣、動機、意志的要求。同樣,在對人格的培養中,也離不開動作訓練、身體鍛煉,離不開大腦思維的各種作用。大腦思維的訓練是內在的發展,而動作(包括說話)則是外在的表現,兩者統一到人格的塑造上。在教育的系統設計中,我們提倡必須十分注重大腦、動作和個性的綜合協同發展。
未來幼兒教育應當是按照讓幼兒“學會學習”、“自主學習”的總思路起步的,如果說傳統教學是用80%的時間傳授知識,只用20%的時間教授方法的話,那末未來教育就應當把這個比例顛倒過來。根據這個思路便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教學內容更新問題,對于幼兒來說,當然是人之初的知識,這種人之初,應是二十一世紀的人之初。這里既有歷史與現代知識積累成的知識基礎的A、B、C,又有思維訓練的基礎A、B、C,所以我們的基礎應當是A的平方、B的平方、C的平方,比人家的量與質都要大。但是,對幼兒園教育階段來說,時間是個常量,所以存在著內容的要求、組織問題,另外,我們在幼兒教育中涉及的內容頗多:德育、語言、數學、常識(自然與社會)、體育、音樂,舞蹈、美術、工藝、玩具、游戲。這些對于發展幼兒的大腦、人格、肢體,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又不能樣樣都學很多,這里就存在多學科協同的問題。以什么作為協同的主導?需要認真研究。
未來幼兒教育的實施應基于什么樣的原則呢?
1.和諧發展原則:這是從教育對象的發展方向提出的。作為一個社會的人,應當在大腦、人格、體質諸方面都得到適當的發展,這種適當又是落實到每個具體的幼兒身上的,比如我們提“全人格培養”,說的是對于人格的各個側面都應當注意到,不要有德無才,不要有才缺德,不要無情寡義,但具體到每個個體的德、才、情、行如何組合,則應因人而異,豐富多彩。“和諧發展”并不排除“特色”,事實上,在“三全”教育的過程中,每個幼兒將會由于主體的努力、環境的影響以及遺傳的作用而“和諧發展”成一個個各具特色的幼兒。
2.規范與自主統一原則。未來幼兒教育應當從人類后期積累下來的寶藏中選擇一些最有普遍適用性的規范教給幼兒,讓幼兒從一開始就學習、掌握這些規范,以便更好認識世界。應當說明,這些經過選擇的規范,本身要是美的,而且教育者要會將這些美的規范轉化為幼兒喜聞樂見的游戲和其它教學過程,以便調動幼兒主體學習的興趣,主動投入某種游戲或者教學過程,成為駕馭規范的主人。這個從教學策略角度提出的原則,運用到幼兒教育,我們稱之為“學會游戲”、“自主游戲”。先“學會”,后“自主”;“學會”中有自主動力,“自主”中有新的“學會”。
來源:《幼教園地》
作者:馮國文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