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8-23 22:23:55
導讀:對話教育是一種能夠讓幼兒進行體驗和發現的教育,是教師與幼兒的精神契合,是教師與幼兒之間的心靈的交流,他們之間是由共同的活動及其他對象所牽制,他們所關注的東西是共同的并在彼此對話中對所關注的東西達到一種新的認識和理解。對話教育充分體現教育過程中的經驗、共享教學相長、相互補充、相互激發,共同創造的教育。因此,教師要努力創設對話的條件,關注幼兒的需求,使他們的意見得到認可,并在“對話”中教師與幼兒彼此激發、分享、創造。通過對話,促進幼兒的自我表達表現。
從小讓幼兒接觸藝術大師的音樂作品,是至關重要的一件事情,孩子是一張白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文化修養是靠沉淀、積累而成的,因此應從小讓幼兒和藝術大師做朋友,了解感受經典音樂的內涵,提高幼兒的音樂審美能力。藝術大師的經典音樂作品,有其一定的特殊的背景,但并不是高高再上,遠離幼兒,是幼兒所不能理解的。相反,一些經典音樂作品能激起孩子心靈的震撼,美化和豐富幼兒的心靈,促進幼兒健康和諧的發展。
在傳統的幼兒音樂教育中,幼兒的發展價值被漠視,教師往往只關注具體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幼兒僅僅是被動的接受,在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后幼兒都很是漠然,老師說什么就做什么,自己主動思考和探索,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見解更是不可能的。《綱要》在藝術領域中指出“藝術活動是幼兒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幼兒有強烈的自我表達的欲望,由于他們所能運用的表達手段有限,藝術便成為幼兒自我表達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藝術活動中我們更要傾聽幼兒的想法,了解幼兒的愿望,讓幼兒以自己的方式走進藝術的殿堂。在此基礎上,我園開展了“與藝術大師對話的音樂教育”的研究,在課題研究中,讓幼兒了解更多藝術大師的音樂作品,以藝術大師的經典音樂作品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同時,我們在實踐、研究、探索總結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并能讓幼兒自我表達表現的音樂教育,在教育中力求創設對話的音樂教育環境,讓幼兒自發的去體驗,以提高幼兒的音樂欣賞能力
對話教育是一種能夠讓幼兒進行體驗和發現的教育,是教師與幼兒的精神契合,是教師與幼兒之間的心靈的交流,他們之間是由共同的活動及其他對象所牽制,他們所關注的東西是共同的并在彼此對話中對所關注的東西達到一種新的認識和理解。對話教育充分體現教育過程中的經驗、共享教學相長、相互補充、相互激發,共同創造的教育。因此,教師要努力創設對話的條件,關注幼兒的需求,使他們的意見得到認可,并在“對話”中教師與幼兒彼此激發、分享、創造。通過對話,促進幼兒的自我表達表現。
(一)、與藝術大師對話的音樂教育是能夠讓幼兒進行體驗和發現的教育。
藝術大師的音樂作品總是反映人們現實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要讓幼兒能較好地了解作品內容,與音樂進行對話,是需要一定的藝術修養和生活經驗的。生活經驗是感受音樂作品的基礎。幼兒在欣賞音樂作品時,離不開生活實踐和認知能力,因此,豐富幼兒有關知識經驗是幼兒對音樂產生想象力和聯想的基礎。選擇適宜的音樂作品,創設良好的音樂教育環境,是幼兒在音樂活動中與藝術大師進行對話的前提條件。
1、結合日常生活,選擇適宜的經典音樂作品,創設良好的音樂教育環境。
幼兒期的特點是以無意注意為主的,創造良好的音樂環境與氛圍,能對幼兒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能觸發幼兒主動學習音樂的萌芽。因此,我們引導幼兒在各種環境下體驗音樂、理解音樂,活躍他們的音樂思維,培養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力。
根據幼兒的一日生活中的特定的環境,精心選擇與情景相匹配的經典音樂作品。如:來園接待時可以播放一些積極向上的音樂,進行曲、著名的鋼琴曲等,都能讓幼兒感到歡樂、積極的氛圍;幼兒午睡時,可以選擇舒緩、柔美的樂曲,《小夜曲》,《搖籃曲》等,很適合入睡前傾聽的音樂;又如,安靜活動中可以播放《藍色多瑙河》等等。選擇不同性質的經典音樂作品,適時、適當地進行播放,讓各種藝術大師的音樂作品很自然的走近幼兒的生活,讓幼兒充分感受音樂,接受音樂的熏陶,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逐步積累了對音樂的作品的理解。
2、結合主題內容,選擇適宜的經典音樂作品,創設良好的音樂教育環境。
根據班級開展的主題,選擇一些適宜的經典音樂作品,把音樂活動融入主題,兩者相互滲透,一方面為幼兒做好知識經驗的鋪墊,另一方面也能讓幼兒在音樂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學習的起點,在幼兒的表現、表演中,我們可以看到幼兒逐步地理解音樂作品的內容;逐步地感受作品的中的情感與內涵。如:在主題活動“學做解放軍”中,幼兒參觀軍營,聽老紅軍講述革命戰爭年代的故事,幼兒深深地被紅軍叔叔不怕犧牲保護紅旗,用鮮血染紅了紅旗的故事所感染,我們選取了《紅旗頌》這一經典音樂,運用畫面剪接,再現了當年紅軍英勇作戰的場面,幼兒在音樂聲中能很好講述出自己對不同片段音樂的體會,也能在表演中大膽地表現出紅軍叔叔行軍作戰的場面,激發了幼兒熱愛解放軍、熱愛生活的情感。又如主題活動“我愛祖國”中。幼兒了解了中國的國粹—京劇,幼兒被有趣的臉譜所吸引,他們喜歡京劇臉譜的顏色、也喜歡聽里面的故事,我們選取了音樂作品《戲唱臉譜》,幼兒在了解京劇的基礎上,大膽地運用演唱、表演等形式表現出了京劇的韻味。可見,藝術大師的音樂作品并不會遠離幼兒的生活,只要創設適宜的主題活動,創設良好的音樂教育環境,幼兒就能很好理解音樂作品中的內涵,并大膽地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表達、表現。
(二)、與藝術大師對話的音樂教育注重的是教師與幼兒的共同關注,并在彼此的對話中,提高對音樂的認識和理解。
1、收集日常音樂欣賞活動中幼兒的對話內容。
在創設了良好的音樂教育環境的基礎上,以及幼兒有一定的傾聽欣賞能力后,幼兒會開始交談、辯論、互相提問,如:在活動間隙欣賞了京劇《戲說臉譜》,豫劇《花木蘭》,幼兒聽了以后,會有很多自己的想法,“這首歌曲真有趣,和我們平時唱的不一樣”“我爺爺也會唱這樣的歌曲”“這首歌唱的時候,為什么‘啊’的這么長呢?”。幼兒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已經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們會和同伴進行交流與探討,但這時,幼兒的對話隨意性比較強,教師應盡可能地處在背后,讓幼兒更主動、更投入的對話,發表他們自己對音樂的看法與見解。這時,教師注意收集幼兒的對話內容,因為,幼兒的對話內容包含了大量幼兒對音樂作品的各種想法和關注的熱點。如:幼兒在主題活動的進程中欣賞了音樂作品《紅旗頌》,幼兒就有很多自己的看法與見解,孩子們會說:“這音樂特別有力,有大炮和機關槍的聲音”,有的會說:“這音樂像解放軍叔叔在訓練”……教師要及時的收集理解這些信息,把握幼兒對音樂作品的關注特點,就能以更好的方式來引導幼兒深入地思考問題,以支持和促進幼兒對音樂作品的認識。
2、在音樂欣賞活動中設計適宜的問題,激發幼兒參與對話的愿望。
教師在活動前認真觀察幼兒,把握他們的好奇心,根據幼兒的特點設計適宜的問題,這些問題是有價值的、開放性的問題,讓幼兒帶著問題樂意地參加音樂活動,將聽到的音樂進行想象,發表自己的看法,以激發和促使幼兒思考、猜想、和發現。如:欣賞音樂《糖果仙子舞曲》,先讓幼兒聽音樂感受:“你感覺怎樣,你看到糖果仙子在干什么?”然后讓幼兒閉上眼睛欣賞,每聽完都讓幼兒將自己的感受說出來,“我看見糖果仙子穿著漂亮的衣服在飛來飛去,糖果仙子的魔法棒變出了好多好多的玩具……”在欣賞中讓每一位幼兒都自由自在地說出了自己奇妙的想法。設計適宜的問題,能讓每一位幼兒按照自己的能力水平說出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再根據自己不同的想象和自己的能力隨音樂進行創造性表演。教師在對話過程中應保持開放的態度,鼓勵幼兒大膽想象,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見解,適宜的問題可以激發每位幼兒參與對話的愿望,平時不愛開口說話的幼兒或者缺乏自信心的幼兒都能逐步參與其中,喚起對音樂的共鳴。
3、充分利用幼兒的對話,進一步討論,將對話進行擴展,促進幼兒的表達表現。
幼兒在欣賞音樂大師的作品中無論是自發的,還是在老師的啟發下的對話都會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與見解,教師應注意利用幼兒的對話,將可以代表幼兒想法與見解的對話與全班幼兒或區域小組時共同分享,請幼兒將他們想法進行討論,進一步擴展:成為表演、游戲、歌唱、打擊樂等活動。教師要與幼兒共同分析,才決定下一步做什么?而不是簡單的決定上某一節音樂活動。
如:在欣賞經典音樂作品《北京喜訊傳邊寨》的過程中,幼兒就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我聽到音樂里面有很多的樂器的聲音,加在一起真好聽啊!”有的幼兒說:“我覺得像很多人在跳舞”。我收集了幼兒的對話并將幼兒的對話放在班級與全班幼兒一起討論,于是生成了《北京喜訊傳邊寨》的打擊樂活動,幼兒還討論了活動中所需要的樂器;同時還生成了《北京喜訊傳邊寨》的舞蹈活動,幼兒在舞蹈中根據音樂的特點創編了舞蹈。又如:《戲說臉譜》,幼兒則生成了繪畫、制作和表演。無論在哪種活動中,幼兒表現出來的都是積極參與,大膽地在活動中表達表現。
藝術大師的經典音樂作品,包含了豐富的思想情感和內涵,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方式,幼兒也是一樣的。因此,在感受和認識的基礎上,應讓每個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擅長的方式,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和獨具匠心的創意,來表達和交流自己的情緒和情感。教師的作用就是傾聽孩子、理解孩子、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予適時、適當的幫助,努力創設出一個良好的環境與氛圍,讓每位幼兒都以自己方式走進藝術的殿堂。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