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13 22:41:06
幼兒美術欣賞教學是一種培養幼兒欣賞能力的教育活動,是指教師引導兒童欣賞和感受美術作品,“了解對稱、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內容美,從而豐富他們的美感經驗,培養其審美情感和審美評價能力的教育活動”。美術欣賞活動能為幼兒提供一個自由想象的廣闊空間,要使美術欣賞教學成為發展幼兒想象力的有力手段,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在實踐中,以下做法可供教師借鑒。
一、創設寬松的環境
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寬松的環境是幼兒敢于求新求異的前提。寬松的環境能為幼兒提供可以自由想象和創造的空間。創設寬松的環境,是指教師不把權威的結論或自己對美術作品的看法強加于幼兒,而是要充分肯定每個幼兒的感受和理解,用討論的方式對幼兒進行引導。
美術欣賞不存在完全正確的答案,對于同一內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如在欣賞《蒙娜麗莎》時,有的幼兒感覺到“很暖和…‘很漂亮”,有的幼兒卻感到“很冷…‘很害怕…‘這個里面黑黑的,很有可能會有蛇”等。個體差異使得幼兒有完全不同的體驗,教師要有區別地對待。幼兒只有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才會有大膽求異的可能。如果幼兒擔心被笑話或被指責而有所顧忌,缺乏自信心,便不敢說出與別人不同的想法,更談不上進入想象的世界了。
需要注意的是,對一些寫實的美術作品,人們對其內容和情感表現傾向的認識大致相同。如果有個別幼兒的認識完全偏離,教師可以采取讓幼兒討論的方式,各自發表不同的見解,以對認識存在偏離的幼兒進行引導。比如教師可以說:“其他的小朋友說說自己的感覺,和他的一樣嗎?”促發幼兒進行討論,逐步引導幼兒獲得正確的認識。
二、提出開放性的問題
對話法是幼兒美術欣賞教學的基本方法,它是指“美術欣賞教育中,教師、兒童與美術作品三者之間的互相作用和互相交流”。由于幼兒欣賞經驗的缺乏,需要教師做好幼兒與作品之間的中介,引導幼兒與作品進行對話。其中,教師開放性的提問是幼兒與作品之間進行對話的橋梁之一。只要運用得當,提開放性的問題就能成為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力的有效手段。
在引導幼兒觀察欣賞對象時,提問“你看到了什么”“這像什么”等,能促使幼兒產生想象的需要和動機,并激發幼兒去搜索大腦中的表象,選擇已有的形象組成新的形象。特別是在欣賞西方抽象作品時,幼兒面對高度抽象的圖像和線條,在教師問題的激發下可以充分發揮發散性思維,再借助想象將這些圖像和線條與相應的事物聯系起來。如在欣賞米羅的《人投鳥一石子》時,教師問:“你看到了什么?”幼兒把抽象的圖形想象成了“一個保齡球。”“只有一只眼睛,一只腳,像個妖怪。…‘可能是一個人.手伸到袖子里去了。”教師接著提問“他們在哪里…‘在做什么”,促使幼兒在注意主要形象的基礎上,展開有情節的想象。幼兒的回答如下:“在玩耍。…‘在射老虎。…‘黑色的地方是水,人玩累了就在水里洗腳。在沙灘上有個人站著+他的手放在沙灘后面藏起來了,我們看不見,他的一只腳在沙灘前面。”由此可見,幼兒把畫面的主要物體與背景聯系起來,豐富了想象的內容。
三、分析作品的表現形式
幼兒欣賞美術作品,首先是對作品中的具體形象的認識。但這遠遠不夠,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幼兒透過內容,認識作品中的點、線、形、色等形式要素。教師引導幼兒對作品的表現形式進行分析,如引發幼兒認識并分析欣賞對象是“什么顏色”“什么形狀”“由什么線條表現的…‘和我們平時所見到的有什么不一樣”等,分析作品表現形式的過程,有助于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仍以幼兒欣賞米羅的《人投鳥一石子》為例,當幼兒看到“保齡球”說“好像是個人”,教師就提示“我們來看看這一小塊的紅色”,引起幼兒對畫面中不同色塊的注意,幼兒說紅色“像小鳥的彎嘴巴…‘像花…‘像火…‘像月亮…‘像小鳥尾巴”等。為了讓幼兒理解畫家是如何把“人”和“小鳥”畫得這樣與眾不同,教師提示幼兒仔細觀察畫里的人和小鳥,看它們與我們平時看見的人和小鳥有什么不一樣,畫家用了什么線條和形狀使它們看起來和平時不一樣。
教師啟發幼兒注意作品的點、線、形和色的運用,分析作品的表現形式,總結作品是怎么變形的,這對幼兒的學習來說是一種提升,它有利于幼兒學會在創作中大膽表現自己的想象,創作出更新穎的東西。
四、創造多通道感知的條件
幼兒的美術欣賞活動不僅要感知作品的內容、線條、形狀、顏色等形式要素,也要感知這些要素所表現的情感和意義。在欣賞活動中,運用視覺、聽覺、身體動作等多種通道,能夠使幼兒進行“擬人”和“移情”,并容易受到作品表現出的情感的感染,這不僅有助于幼兒審美體驗的形成,也能促進幼兒的想象力向更豐富、更符合現實邏輯的方向發展。
幼兒在欣賞徐悲鴻的《奔馬》時,教師播放音樂《賽馬》,讓幼兒一邊聽音樂一邊觀察畫中馬奔跑的各種姿勢。幼兒通過聽音樂,感受到“馬兒跑得非常快,快得快飛起來了”“馬蹄踏在地上很響的聲音…‘馬兒轉彎的聲音”等。接著,教師讓幼兒把自己當做草原上的一匹馬,根據音樂節奏的輕重緩急,用肢體動作表現馬奔跑的各種姿勢,如腿伸直、頭昂起等,此時的幼兒仿佛一匹匹強壯有力的馬兒,在遼闊的大草原上奔騰追逐。這時,幼兒把畫中的馬兒想象成了有生命的形象,它們懷著歡快、激昂、自由、奔放的心情在奔跑著。另外,當幼兒受到作品所表現出的情感的感染時,如感受到歡樂或者悲傷、溫暖或者寒冷、緊張或者悠閑等,教師可以讓幼兒猜測畫家作畫時的心情,以提高幼兒對作品的理解力。
可見,在美術欣賞活動中,教師為幼兒創造視覺、聽覺、動作表現等多通道感知的條件,可以引發他們把靜物想象成動態的,把無聲的想象成有聲的,對物體進行移情等,并最終成為訓練幼兒想象力的有效途徑。
五、給作品起名字
給作品起名字一般是在對作品的內容、形式和意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進行的。幼兒給作品起名字的時候,是根據自己對作品所傳達信息的體驗和理解,并充分發揮想象力而完成的。教師應該鼓勵幼兒獨立思考,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如在欣賞米羅的《人投鳥一石子》的尾聲時,幼兒給這幅畫取的名字有:“水潭邊的瀑布”“大腳的人”“沒有鼻子的人”“沒有嘴巴的人…‘變魔術的人”。通過給作品取名字,能夠引發幼兒對作品內容進行一個概括,并促使幼兒對畫家作畫意圖的想象。在欣賞之后,及時讓幼兒進行自由的創作,也能極大地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比如在欣賞完《人投鳥一石子》后,可以讓幼兒用五角星、花朵、葡萄、梯形等圖形創作變形的臉,以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一種重要的心理能力,幼兒期是想象最為活躍的時期,因此,幼兒美術教育應當抓住教學的時機,促進幼兒想象力朝著更豐富、更新穎、更符合現實邏輯的方向發展。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