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12 22:58:53
養幼兒適應新時代的各種素質,這是時代的需要,在迫切要求改變落后現象的中國,更是如此。在改革幼兒教育,強調培養幼兒全面發展的素質里,轉達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是一個必須十分重視的問題。而在轉變教育觀念中,又考慮到我國傳統觀念的影響。
這種看法產不是新的,已經有許多人提到過。不過,最近實踐中的一些事情,使我加深了認識。我翻閱了一些近十幾年來的有關資料,發現有些問題,例如關于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培養幼兒的創造性等等問題,在改革開放時代之初,已經有不少人提出了。在近十幾年來,有不少幼兒工作者致力于這個方面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但是,現在這些仍然是熱門話題。看來,這些問題仍然需要繼續努力探討。
但轉變教育觀念方面,十年來廣大幼兒教師在認識上已有了很大變化。對于培養幼兒的創造性等等的必要性,教師們大都認同。但是在行動上,問題依然普遍存在。從認識到行動,在一個過程,這是可以理解的。最初我以為,認識問題基本解決了,現在是處于主要解決方法問題的階段。但是,事實表明,這里雖然有方法問題,可是最終還是觀念問題,比如,教師們習慣于“我說你聽”、“我講你記”,習慣于追求統一答案,統一行動。灌輸過多,限制過多等問題仍屬常見。
最近我看了一些優秀教師所寫的體會,發現一個規律性的現象:幼兒在陶醉于老師的“非指令性”活動中(比如在洗手間玩水)→教師突然出現,帶著嚴厲的表情或語言→幼兒驚恐萬狀→教師反思自己的行為→向幼兒道歉→組織有關問題的上課活動。
下面對此做一點說明。幼兒往往自發進行一些活動,這些活動不是教師提出的,往往甚至是教師禁止的,我們姑且稱之為非指令性活動。幼兒把這些活動看作游戲,覺得好玩。這些活動往往是幼兒創造性的表現。比如,一個孩子在水籠頭流出的水柱下,用手去抓水柱,使它不斷改變形狀,他觀察著水花的造型,欣賞著美麗的圖畫,也即是自己創造的成果。可是在老師的頭腦里,這是越軌的行為,不符合老師頭腦中的行為標準。老師只看到幼兒脫離統一安排的活動(比如洗完手后,沒有立即“歸隊”,脫離了老師的“控制“,以及浪費水,即違反了行為規范),卻沒有意識到這是幼兒寶貴的創造性活動,因而十分惱怒而加以斥責。這是老師面臨幼兒這一類“越軌”行為的第一反應,這是傳統觀念的表現。教師沒有立刻想到,正是這些“越軌”行為帶來了孩子的創造,在肯定孩子創造性的基礎上,去正確引導孩子合理的創造才是自己的任務。
當教師出現在孩子面前時,孩子頓時從陶醉于歡樂的心態一變而為驚恐的心情。這也是在長期的教育下幼兒已養成的第一反應,他立刻意識到自己觸犯了紀律,只好等待懲罰。但是我們的優秀教師,能夠馬上進行反思,認識到這是傷害了兒童,甚至接著馬上向幼兒道歉。這是教師掌握了新觀念的表現。所以我們稱她為優秀教師。還有許多教師的認識沒有達到這種水平。
然而這些優秀教師接著所采取的措施,一般是向孩子講道理,即仍然用說教的方法,而沒有進一步考慮到從這種“事件”中,發現幼兒的需要。沒有順乎幼兒的需要,為幼兒創設能夠發揮其創造性的條件。仍然運用灌輸的模式。也沒有考慮到如何引導和培養創造性,為孩子創設更多自由創造的空間。這一類實例表明,轉變觀念不是那么容易的。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