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8 23:04:53
(一)將教師指導寓于幼兒自主的學習之中
教師始終不能忘記自己的“角色”:教師只是幼兒學科學的助手,而幼兒才是科學學習的真正主人。
在傳統的教育方法中,教師作為知識的傳遞者,儼然知識的代言人和象征,因此在幼兒面前也擁有絕對的權威。我們經常看到的是:教師手捧著一部科學知識的“圣經”,把幼兒當成是一張“白紙”來教導,用“科學”的知識來“填充”幼兒的頭腦。不幸的是,這些科學知識并不能在幼兒的頭腦中保持長久,往往轉眼間就又被幼兒固有的“迷思概念”所代替。
為什么幼兒記住了卻又會忘記、知道了卻不能理解呢?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就不難理解廠。維果茨基早已指出,幼兒是在擺脫日常概念和成人概念的“張力”中學習科學概念的。如果僅僅將源于成人世界的頂成的概念呈現給幼兒,那么他就只能記憶成人有關這一想法所說的一切。皮亞杰也曾指出,只有兒童自己建構的知識,才是真正符合兒童年齡特點的、和他的認知結構相適應的知識,也是最牢固的、不會遺忘的知識。正如一位兒童對皮亞杰所說的:“一旦你知道了,你就永遠知道了。”(當皮亞杰問—位達到守恒認識的兒童“你是怎么知道的?”時,兒童說出丁上面的話,皮亞杰認為這是一個絕妙的回答。)而通過記憶或訓練達到的熟練,則并不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當然也不具有發展的價值。
當然,我們堅持讓幼兒自主探究、自己建構知識的方法,并不意味著對教師作用的輕視。幼兒的自主性不是并不是與生俱來、恒久不變的,它也是歷史地生成的。幼兒學習的自主性需要教師的激發、培養和保護,幼兒自主性的發展、發揮和教師的精心培育是分不開的。總之,幼兒的“學”離不開教師的“教”。另一方面,教師的“教”也離不開幼兒的“學”。教師的“教”應該指向幼兒的自主學習。
在實踐中,我們應該做到將教師指導寓于幼兒自主的學習之中。教師無論星采用何種指導方法,都要以激發幼兒的自主性學習為目標。例如以下問題都是教師應該加以考慮的:
怎樣向幼兒提出科學探究的問題,教師可以直接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幼兒明確探究的問題,但是也可以通過材料的提供和情境的創設,讓幼兒在自由擺弄材料的過程中、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自己生發出想要探究的問題。顯然,后者更能體現幼兒的自主性學習。而且,提出問題本身就是科學探究的一種重要能力。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一個問題的產生通常要比它的結論的得出更為重要。因為結論只不過需要些數學或實驗方面的技巧。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或從新的角度來分析一個老問題,則需要帶有創造性的想象力。只有這樣才會使科學真正地前進。”
怎樣解決所提出的科學問題,教師可以向幼兒提供現成的方法,但是也可以和幼兒一起來討論解決的辦法,一起去搜集資料,分析資料,甚至可以完全讓幼兒自己去嘗試解決。我們應該相信幼兒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幼兒的自主性學習。
怎樣讓幼兒獲得問題的答案,我們不主張教師把答案直接交給幼兒,而要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究過程來獲得答案。教師可以通過質疑、討論交流等方式,幫助幼兒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讓幼兒根據自主的判斷來選擇一個他所能接受的答案。
(二)將科學學習寓于過程性的探究之中
在幼兒科學教育中,除了要處理好教師的“教”和幼兒的“學”這一對矛盾,還要處理好學習過程和結果之間的辯證關系;
重過程還是重結果,在教育實踐中長期存在著這一爭論。強調結果的觀點通常認為,只有讓幼兒獲得一個確切的結果(這種結果通常是指一種知識的結果),教育的目標才算是圓滿地完成。但是,從建構主義的觀點看,幼兒學習科學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幼兒獲得的任何一個學習結果都不可能是學習的終點,而只是具科學探究過程中的一“點”。
既然是從過程性的觀點來看待幼兒的學習,我們也就不應該要求幼兒“一蹴而就”地達到我們所期待的結果,即獲得像成人一樣的科學認識。事實上,幼兒自己建構的科學知識,常常并不是成人所認為的“科學”的和“正確”的知識。這就更需要我們用一種“過程性”的觀點來看待它了。
從建構主義的觀點看,所有的知識都只具有相對的意義,也就是說,意義是相對于知識的建構者而言的,從來沒有什么絕對的知識。因此,成人大可不必把知識作為預先決定了的結論教給幼兒,更不能以成人對知識的理解方式、以成人的“話語霸權”來作為強迫幼兒接受的理由。教師不應簡單地把自己認為是“正確”的結果強加給幼兒,而應該考慮下面的問題:
怎樣讓幼兒經歷豐富的探究過程?怎樣讓幼兒在過程中獲得結果?
教師固然可以直接給幼兒問題的答案,但是這個結果和幼兒通過自己的親身探究獲得的結果是大不—樣的。我們主張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究過程來獲得自己的認識。也許幼兒自己獲得的認識未必正確,但教師可以在幼兒已有認識的基礎上,通過提出問題、質疑或建議,引發幼兒進行深入的探究,并在此基礎上豐富、修正自己的認識。
瑞吉歐教育的實踐者倡導給幼兒一種“難以忘記的學習”(memorablelearning),而不是“需要記憶的學習”(memorizedlearning)。我想這兩者之間一個很大的差別就是有沒有讓幼兒自己親歷獲得知識的過程,他們獲得的是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