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師大幼兒園 作者:徐春燕 2009-07-08 15:41:33
課程內容的取向與切入點
——與幼兒共同生成課程
孩子可以學習的內容多種多樣,教師如何組織課程的內容呢?關鍵在于課程是否有益于孩子的經驗和發展,是否滿足孩子的需要和興趣。那么,教師如何把握課程內容的取向與切入點呢?
一、幼兒發展的目標、關鍵經驗
課程離不開計劃,教師計劃的重要依據是《幼兒園教育綱要》,它規定了幼兒發展各個領域的目標。教師的教學計劃,就是要依據幼兒發展的目標、關鍵經驗,在不斷觀察幼兒中提出各種假設,也就是計劃。之后,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把教師的計劃(即來自于幼兒發展目標的課程)轉化為孩子的興趣、需要。這里很關鍵的一點是,老師要用心地把相關的材料放在教室的環境里,引起孩子的注意和興趣。
“磁鐵”是幼兒園科學領域的重要內容,怎么將這一內容轉換成孩子的需要呢?我們把磁鐵投放在了教室中,讓孩子自然擺弄,觀察收集孩子的問題,再根據孩子的問題來設置“磁鐵”主題活動的程序。首先,我發現孩子們對“磁鐵可以吸什么”最感興趣,就引導孩子對這個問題進行“家中的發現”“教室中的發現”,幫助孩子整理“磁鐵可以吸什么?不可以吸什么?”的經驗。在表述經驗的過程中,一個孩子發現了“磁鐵隔著塑料盒能把曲別針吸住”的現象,我們就順勢開展了“磁力可以穿過什么”的探究。這兩個問題探究過后,老師又在環境中提供了“磁力大小”的實驗材料,引發孩子繼續探究。就這樣,教師根據“磁鐵”的關鍵經驗,梳理出孩子的學習任務,當孩子自己的發現涉及到某一關鍵經驗時,就支持孩子的探究;當孩子沒有發現其他的關鍵經驗時,老師就設計環境和材料來激發孩子的興趣、引導他們發現問題,使孩子們對“磁鐵”都能夠進行主動地探究。
二、幼兒的興趣與需要
從孩子身上引發的學習,孩子學習起來會更有動力和潛力。生成活動的內容往往來源于孩子的興趣,在孩子之間或和老師的談話、游戲及交流中,孩子們會有很多的興趣、問題、主意流露出來,一些對孩子真正有價值的教育內容往往也就出現了。在孩子們解決某些問題的過程中,會有這樣那樣的難題出現,圍繞這些難題又可以生成范圍更廣、并互為聯系的活動。這時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有的孩子對這個問題感興趣,有的孩子對那個問題感興趣,老師怎么辦?經過實踐,我覺得要分析:哪個問題最重要?哪個問題是多數孩子的問題?對這樣的問題老師要為幼兒創造探索的條件,開展多項探索活動;對次要的問題和興趣,要提供書、資料給予延伸思考的幫助,幫助孩子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是事事都需要老師的直接指導。
在實踐中通過摸索,我發現可以通過分組教學滿足孩子不同的學習和興趣需要。例如:在“光和影”的活動初期,孩子們共同探究了“什么是影子”“制造影子需要什么”“彩色影子“讓影子變大、變小”等活動,積累了相同的經驗后,他們在活動中的觀察有了不同的發現。有幾個孩子提出:“光源的方向不同,影子會不同嗎?”還有的孩子說:“光的強弱不同影子會不同嗎?”我分析這兩個問題涉及到了“光和影”的關鍵經驗,是很值得探究的問題。接下來我就根據這兩個問題為孩子設置了兩個學習小組,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參加到不同的學習小組中,并在活動主題墻上展示各自的學習進程。結果,孩子就關注到了小伙伴的學習內容,進而激發了他們對別的小組學習內容的興趣,兩個探究問題這時候就成為了大家共同學習的內容。老師支持孩子們在自己的小組中依次來探究這兩個問題:在完成自己小組的探究后,一組來探究二組的問題,二組探究一組的問題。最終,兩個小組還通過比較探究的結果,形成了正確的、共同的結論。這樣的活動需要老師充足的駕馭能力,老師要關注到兩個小組中孩子學習的進程,并給予不同材料、問題的支持,還要關注到小組交叉學習時各組不同的進程。
教師要想從孩子的興趣、發現、問題、需要中找到隱藏著的有價值的活動,需要敏感的眼睛和耳朵,能夠捕捉到孩子的信息,并且要珍惜這些信息,更重要的是頭腦和意識,時刻以孩子的發展作為教育的前提。
三、共同生活中的矛盾沖突、常規活動
孩子們每天生活、游戲在一起,發生一些矛盾和沖突是避免不了的,“解決矛盾和沖突”就是很好的生成活動的內容。例如,幼兒園為孩子們購置了電子圖書,每班投放了一套。這套書因為可以配合圖書發出指令等聲響,可以供孩子操作,深受他們的喜愛,就引發了孩子看書時間長短、圍觀的沖突。老師感到只有讓孩子自己制定規則,他們才能自覺遵守。于是在一次關于時間長短的沖突發生后,我引導孩子們進行了討論:電子圖書應該怎么看?充分的討論后,大孩子的經驗發揮了作用:好書要輪流看,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看書要使用計時器,對每個人都要公平。大家認可了這個決議后,關于看書時間長短的矛盾真的不見了,但排隊“圍觀”的沖突仍然存在。我又帶孩子就“圍觀”開展了研討,引導孩子發現圍觀的矛盾在于必須要排隊等候,等候的時候很容易影響操作的孩子。怎么辦呢?經過老師的提示,孩子們借用了食品工作的規則——掛名牌,也就是用自己的名字卡片代替自己來排隊等候,上一個操作的孩子結束后要根據名字卡片請下一位小朋友。就這樣,在“解決看電子圖書的矛盾”過程中,“規則意識”“時間意識”“名字識字”等相關經驗得到了確定和提高。
因為是集體生活,所以不管是學習游戲,還是生活,都需要規則。我們是混齡班,常規培養有自己的優勢,我們能夠以“大帶小、老帶新”的形式,讓新孩子感受、掌握常規,使老孩子鞏固對常規的認識和遵守。例如,剛開學的時候,小班孩子入園難免哭鬧,我們就引導大孩子回憶自己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是什么樣?是誰幫助自己的?激發他們愿意幫助弟弟妹妹的情感,又讓孩子感到自己長大了的自豪感。在此基礎上開展了“手拉手,我們是好朋友”的主題活動,使我們班新入園的八位小班幼兒在三天內“消滅”了哭聲,而且班內常規很快就順暢了。小孩子很快喜歡了幼兒園,主要是大孩子的伙伴作用,甚至可以說是偶像作用;大孩子更是在幫助小孩子的過程中,樹立了自豪感,并提高了自己的動手能力,也確立了常規意識。
四、自然環境中的事物
在自然環境中,四季的變化、動植物的生長都在刺激著孩子的眼睛,所以這些現象往往成為孩子們必不可少的學習內容。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