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5 21:42:02
一、樹立明確的指導思想
對幼兒進行社會性發展教育,不僅是幼兒個人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當今世界正經歷著面向21世紀的挑戰,人的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研究人的社會化已成為具有國際意義的課題,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已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美國及一些西方國家,把誠實、自信、對集體的認識、責任感、在社會制約范圍內的獨立性作為學前教育的主要培養目標。日本強調和諧的人際關系,把社會意識、合作作為首要能力來培養。德國把社會化人格的培養作為入學準備的三大條件之一。瑞典極為重視兒童的個性發展,主張讓兒童在與他人合作的環境中實現社會化。這種趨勢的出現是必然的,是社會現實迫切需求的反映,同時也與有關理論研究和進展密切相關。
幼兒期是個體社會化發展的重要時期。兒童在這段時間的經歷和體驗,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社會性發展狀況,將影響其一生。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指導。
二、形成完整的教育內容結構
幼兒社會性發展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我們結合幼兒園實際,借鑒已有的研究,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教育內容。
1.建立良好的動機系統。把激發孩子做個好孩子、長大做合格的社會成員、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的愿望,作為貫穿教育活動始終的一條主線。抓好幼兒積極的、長遠的、親社會動機系統的培養工作。
2.奠定集體主義與自我發展兩十基礎。幼兒正處于自我中心階段。抓好集體主義啟蒙教育工作,使兒童初步掌握集體中的行為規范,懂得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關系中一些淺顯的道理,初步養成不影響他人、不給集體惹麻煩、愛護集體榮譽的好品質,不僅有利于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性,而且有助于發展他們的責任心、義務感。
自我主要指自己對自己的認識、評價和控制。發展自我就是讓幼兒在成人的指導下,在與周圍人們的交往活動中,逐漸認識到自我的存在,認識到自己的生理特征和主體力量,認識到人我、物我關系以及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與作用等。這是幼兒的自尊心、自信心、進取心以及一切積極個性特征形成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講,社會性發展的目標就是形成完整的自我。
3.確立獨立性、堅持性、人際交往三個培養重點。獨立性、堅持性、人際交往能力是現代人心理素質中最重要的特征。
4.養成學習習慣、勞動習慣、生活衛生習慣、文明行為習慣四個習慣。
綜上所述,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指導是以動機系統的自我調節為軸心,以兩個基礎、三個重點、四個習慣為內容,按知、情、意、行四個環節運轉著。這種結構具有整體性、轉換性、協調性及相對穩定性等特征。在教育實踐中應著眼于兒童心理的整體發展,不能僅局限于個別品質的培養,或機械地一個方面、一個方面地訓練。
三、選好教育培養的突破口
根據幼兒心理發展的水平和特點,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只有習慣,沒有情感或動機是不可能形成品質的。只有在習慣與情感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穩定的傾向,才能構成個性結構中的基本成分。所以,應當以情感的培養為突破口,同時進行良好習慣的培養。
情感教育的原則主要是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即了解幼兒情感發展的年齡特點,了解不同幼兒情感發展的差異。了解的目的在于引導和促進,在于培養;而培養的效果又取決于了解的程度和措施的針對性。
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要有明確的目標,要通過多種途徑,采用生動活潑的教育手段,持之以恒,在活動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行為規范的習慣與品行。
四、教育環境的創設與利用
正確理解教育環境的含義,積極創設有利于幼兒成長、學習的環境非常重要。
根據幼兒生活、安全、活動和交往的需要,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應該包括生存環境、安全環境、活動環境和交往環境。
從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看,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應該包括語言環境、運動環境、勞動環境和游戲環境。
研究中我們發現,以下三種環境因素與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水平關系密切。
1.物理環境與空間的利用。幼兒園空間狹小,幼兒人數過多,在其中活動的幼兒攻擊性行為增多,社會交往行為減少,不主動參與活動比率升高。
2.材料的數量、種類和陳放。這一點對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促進幼兒社會交往極為重要。例如,為3歲兒童提供積木和粘土,比較兒童的社會交往行為,結果發現,兒童在玩粘土時綜合社會指標和合作行為的頻率較高,有更多的交往發生;玩積木時,兒童間會有更多的沖突。材料是自由獲取還是從教師處獲取,同樣影響著兒童的行為。我們在大型開放式活動室內,用分隔物和低矮的櫥柜提供材料,發現兒童吵鬧的行為和發出的噪聲減少,合作行為增多了。
3.成人與幼兒交互作用的數量與類型。教師能否滿足幼兒的各種合理需要,注意與幼兒的交互作用與類型,如體諒和容忍幼兒的過失行為,對幼兒的表現認可、贊同和接納,影響幼兒形成積極的人際關系。
總之,幼兒園所設置的環境應該能夠促動兒童的內在動機,使兒童在活動中不斷嘗試、探索。教師要能靈活運用教育技巧,觸動兒童的思維,促使其行為發展。即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能猜測孩子在想些什么,琢磨他們的思維達到什么階段,思維活動中還存在什么“困難”。唯有如此教師才能根據孩子現階段發展水平準備相應的材料,組織相應的活動,設置相應的課程,從而促進他們社會性的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幼兒園環境影響幼兒的行為和發展,相反幼兒的行為也作用于幼兒園環境,影響幼兒園環境教育功能的發揮。環境對兒童的行為和發展之所以有價值,不僅因為它是兒童發展的影響條件,而且因為兒童在環境中通過自身的活動獲取了應付環境的變化方式和能力,并對環境起到了影響甚至改造作用。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