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6-21 22:53:58
媽媽的心是否“在場”很重要
按理說,母親十月懷胎,哪有不愛自己的寶寶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媽媽(尤其是職業女性)的心態極其微妙復雜,寶貝在與媽媽的交往過程中也產生了極其微妙復雜的心理和行為,有的是良性的,有的則是非良性的。
“心不在焉”的媽媽
黃女士說,做了媽媽以后確實有幸福感,但她常常并不快樂,甚至很無奈。黃女士曾在一家公司就職,工作業績出色,頗受上司的賞識,但生了孩子以后,她的很多業務由別人承擔了,這讓她的自尊心很受打擊,于是黃女士遞交了辭職書,在家里做起了全職媽媽,還請了一個小保姆當助手。
雖然家里經濟寬裕,丈夫也通情達理,黃女士卻常常感到緊張、恐慌和焦慮,這種情緒影響了她哺乳和養育時的行為狀態。當兒子醒著的時候,她有時會與他親切地目光交流、溫柔地擁抱撫摸、甜甜地喃喃低語。但也有很多時候,她在照顧兒子的生活起居時會心不在焉,她總覺得自己應該有新的目標并開始為之做準備;還有更多的時候,為了不打亂自己的睡眠、吃飯和休閑的習慣,她會把兒子交給保姆。每當黃女士從陽臺上看到一位母親怡然自得地推著兒童車在外散步時,一絲內疚就會掠過心頭:做媽媽是幸福人生的一件大事,可是我為什么常常不快樂呢?
兒子丁丁兩歲多的時候,一天,黃女士的妹妹帶著兒子來做客,一歲多的小外甥在新環境中興奮地摸這玩那,而丁丁卻躲在墻角里不停地抽泣,聲音不大、畏畏縮縮。黃女士先是好言相勸,可丁丁還是縮在那里哭,黃女士忍不住大聲呵斥了起來,結果,丁丁的情況變得更糟糕。兒子見到外人這么沒出息,黃女士覺得很沒面子,進而對自己做媽媽的能力懷疑起來,她更擔心這樣下去,兒子的發展會不會出現障礙。
【心理診斷】
黃女士在養育孩子過程中,出現了“母親非真實性在場”狀況,其不良影響的結果是兒子出現了“社會性退縮”行為。
“母親非真實性在場”指的是媽媽對哺乳期寶寶無意識的、心不在焉的態度,表現為一種隱隱約約、難以捉摸的氣惱。這種態度在哺乳期媽媽身上的表現并不少見,尤其是在事業和家庭雙肩挑的知識女性中更為普遍。
“母親非真實性在場”是形成兒童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的主要“病原體”之一。
不愿做“心靈孤兒”的寶寶
“母親非真實性在場”是哺乳期寶寶面臨的最嚴重的困境,它使寶寶每天都處于緊張的抗爭狀態,并必須為自己的每一次勝利付出代價。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