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常德晚報 作者:姜鴻麗、陳婉婷、譚紹清 2008-07-23 13:37:38
時下又到了子女入學、升學的季節,每逢這個季節,百姓茶余飯后談論話題最多的就是孩子讀哪所初中、哪所小學。擇校一時之間又受到普遍關注,“不讓子女輸在起跑線上”似乎是支配每一個家長為子女擇校的共同理由。義務教育階段擇校問題該怎樣看待,家長盲目擇校是利是弊?記者進行了一番調查。
擇校多數家長很盲目
為子女擇校,這在不少家庭看來都是頭等大事,在市民陳女士的家里自然也不例外。陳女士家住甘露寺,女兒今年要升初中了,雖說初中都是免試入學,就近入學,但陳女士一家仍然堅持為女兒選擇他們認為最理想的城區中學。為了女兒入學,家里幾乎費盡心思。“我們想讓女兒讀十一中,但是按照就近入學的原則來講很難。”陳女士有些無奈。
常德市教育主管部門科室負責人每天光是接待來電來訪就多達20余人次,基本都是要求解決子女入學問題。家長盲目跟風擇校的現象讓學校和主管部門很是頭疼。
記者通過調查了解到,目前市民受到“追名師,進名校”觀念的影響和“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思想影響,盡管近幾年城區中學發展初步走向均衡,但多數家長的盲目擇校思想已經根深蒂固。
“別人的孩子都在讀最好的中學,我們的孩子也一樣要讀好中學,我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某事業單位工作的肖先生表現出了比較“堅強的決心”。肖先生認為,雖然我市的中學發展都比較均衡,但是好的環境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家住龍港巷市場附近的彭大姐在談到為子女擇校的問題時分析說:“我們選學校多半是在選老師。好的學校師資力量強,學生素質高。初中階段是打基礎的時候,基礎打不好,對以后升高中、甚至是考大學都有影響。”
記者調查發現,市城區大部分家長和肖先生、彭大姐一樣,都普遍存在盲目擇校的心理誤區。一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誤導了多數家長盲目擇校,導致擇校熱潮從高中伸向初中、又從初中蔓延到小學、甚至從小學向幼兒園滲透。家長錯誤地認為進了某所“名校”,孩子就進了“保險箱”,其實不然。
舍近求遠擇校不可取
針對城區學生家長舍近求遠,盲目跟風擇校的現象,記者采訪了市十一中校長楊安怡。他首先對學生和家長對該校的信任表示感謝。他介紹說,今年學校招生計劃是880人,16個班,而且今年只有50個教室,也沒有可增加的教室,又不許突破班額。況且,他認為城區中學辦學水平相當,家長應該理性思考,不要盲目追風。盲目追風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個別中學班額過大,這樣一來不僅增加了老師的負擔,減少了教師一對一輔導的機會,也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同時也加大了管理難度,學生上、下學的安全隱患加大。
市教育局基教科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目前市城區義務教育學校,從設施設備來講,都是均衡發展的,師資力量也是基本相當的,都是統一由教育主管部門進行招聘選拔的,城區沒有薄弱學校。家長要走出心理認識誤區,追逐幾個名老師可能帶出好學生,但關鍵還是學生自身努力的結果。家長舍近求遠擇校的行為不可取,給學生生活、交通以及安全等各方面帶來隱患。各方面的壓力將直接反映在學生身上,讓學生無法承受,導致部分學生身心疲憊,學習成績不僅沒有上去,反而出現滑坡,得不償失。另外,市教育主管部門對城區中學的管理也是一樣,不存在厚此薄彼。
教育不是一次性消費
說到家長擇校的心理,市教育局庹姓負責人表示可以理解,擇校問題的存在有其長期性和合理性,這是需求問題,也是正常現象,教育必然要有特色,所以家長有擇校心理不足為奇,常德擇校問題也只處于溫熱狀態。
“這些年為了淡化擇校問題,教育主管部門一直在努力。”該負責人說,教育主管部門一直堅持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名學生。只是家長對于子女入學問題關注度高,造成信息不對稱,片面追求“名校”。目前,我市城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已經達到基本均衡,教學質量也在不斷提高。同時,該部門也嚴格控制擇校行為的發生,擇校只會導致惡性循環,只有做到就近入學,學校才能更加均衡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擇校問題。“持續堅持就近入學才是解決擇校問題的關鍵。”
“其實不少家長是抱著一種歉疚的心理為子女擇校的,他們認為平時沒有管好,入學的時候一定努力為子女選所好學校,這種心理是錯誤的。教育不等于一次性消費,也不是一次性責任。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應該是日常管理,而不是一次性負責后就可以不管了。”庹姓負責人形象地對家長的心理進行了全面分析。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